從灰色地帶到專業化:專訪立達徵信社負責人謝智博——用制度、判決書與風險控管重新定義徵信業

在台灣,徵信產業長期被情緒化的戲劇形象主導,仍常被貼上「抓姦」、「衝汽車旅館」的刻板印象。然而,坐在立達徵信社辦公室裡,負責人謝智博卻與這種粗暴形象形成鮮明反差,他語氣沉穩、說話有條理,甚至常用「放下」、「善解」、「不要讓關係破裂」這類字眼,試圖把這個行業從刻板印象中拉出來,用更制度化的流程、風險控管邏輯與可檢驗的判決書紀錄,重新定義徵信這個行業能如何運作。

▲ 立達徵信社負責人——謝智博

「徵信」重新定義一個行業的邊界

「徵信」這個詞本身,藏著謝智博希望被看見的價值,他笑說:「台灣不能用偵探,是行政命令的規範。」台中以北不能用「偵探」註冊商標,因此「徵信」成了專有名詞,也成了台灣專屬的角色。他形容徵信像「民間警察」,業務其實非常廣,從保鏢、危機協助到出差家長的私人維安都包含其中,「其實徵信社不只是在抓姦」。

▲ 「徵信」重新定義一個行業的邊界

台灣大眾對徵信社的第一印象仍是婚姻調查,立達徵信社的案件更是六七成來自婚姻問題,但比例已比其他徵信社低,謝智博的理由是清楚的:「如果說委託人有被傷害、做不好的事情、或是借出很多錢,我才會考慮要不要接。」如果只是情緒性想查男女朋友,他多數拒絕,他認為調查是一種「會上癮的行為」,過度依賴只會讓人逃避溝通,甚至無法建立長期關係。

▲ 謝智博說明徵信社不只是在抓姦

「抓姦,是最後手段。」

業界不少徵信社在接案時不會評估必要性,靠抓姦賺取高額報酬,但立達卻反其道而行。謝智博說:「抓姦當下會因為受到驚嚇而答應很多條件,但邊際效應會在談判次數往上後,恨意變濃。」他指出,許多業者會放大恐懼,導向不必要的突襲,但突襲帶來的震驚往往讓人理智失控、做出後悔決定,也會加深仇恨。立達的策略相反——評估必要性、避免衝動、減少傷害、降低反目,這四個原則,是他試圖帶給市場的商業倫理,而價格也相當透明,抓姦約落在 15–20 萬,賠償通常是年薪 1–1.5 倍,沒有誇張的要價,也沒有恐懼式行銷。

▲ 判決書,是立達唯一的廣告

判決書,是立達唯一的廣告

而立達最知名的,是把協商流程「搬到警局」。理由極為實務:「事後不會有人說我當初被拿刀威脅簽約。」沒有多人陪同、沒有夜間包圍、沒有壓力談判,這不只是降低刑責風險,也是降低客戶後續糾紛的機率。因此,「18 年來立達公司的判決書,除了客戶沒付錢或冒用名字的,沒有任何刑事相關紀錄。」他知道,這個行業大家最怕的是恐嚇、暴力、脅迫簽約,因此判決書這相當於「一張乾淨的財報」,是最真實的品牌資產。

▲ 徵信社不是破壞,是修復

徵信社不是破壞,是修復

謝智博將徵信社比喻成萬事屋,他說:「任何你無法親自做或不願意做的,都可以交給我們。」在台灣出差的華僑擔心被勒索會找他們、藝人需要排場也會找他們,甚至連防砍背心、防彈衣、追蹤器,他們都代理,但不管產品再多,業務多元卻始終圍繞著同一件事:幫人度過難關

▲ 謝智博認為徵信社能夠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所有與謝智博聊過一次的人,都會感受到「他其實是想讓事情好轉。」這也是立達徵信社最與眾不同的地方,他說了一個「玫瑰花故事」,是他常講給想離婚的當事人聽的。一位九十幾歲的奶奶說,老公年輕時每天都放一朵玫瑰在她床頭,吵架時,她會想:「我明天是不是看不到那朵玫瑰花?」但隔天睜眼還是看見花,心就軟了一半。這故事讓一位當事人想起老公每天吹她頭髮、顧小孩、拿錢回家,「是否能透過行動喚起一些好的事情,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是很重要的使命感。」謝智博正試圖把一個被誤解的行業重新定義,讓它從戲劇化的衝突現場,回到可管理、可衡量、可信任的專業服務。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