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首位高山茶夥伴!「HGT 華剛茶業」如何用一杯茶,讓世界記住台灣味:從百年茶廠走入 AI 時代的永續傳承

在南投與台中的交界,有一條通往雲端的山路,霧像輕紗一層層落下,茶樹在山脊排列成有節奏的呼吸,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品牌負責人杜蒼林,從這片霧的臂彎裡長大,他對「傳承」的理解既不浪漫,亦不抽象——是每天都得交代清楚的源頭、是每一批茶菁在製程中如何被對待的紀錄、是一群人憑手藝與用心換來的風味秩序,他提到「我們不追求利潤極大化,而是利潤合理化。」這句話體現出一種價值——讓每一分利潤都回到該拿的人手中,讓製茶師、採茶班與茶農都有餘裕把品質顧好,促使這份『合理』推進品牌能走得長、走得穩,也讓每一杯來自華剛茶業出品的茶,都能真正以『台灣味』的姿態,登上世界餐桌。

傳承的重量,從華崗山頭走過百年風華

華剛茶業的名字源自一座山,早年杜蒼林的父親在福壽山一帶設立茶廠,取當地地名「華崗」為名,後來因商標註冊限制,在創立新品牌時將「崗」諧音為「剛」延續地名脈絡,也象徵品牌堅毅、誠實的精神;自此,「華剛茶業」正式為百年茶世家揭開新篇章。

▲HGT 華剛茶業的名字取自高山產區「華崗」。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品牌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泉芳茶莊」,家族歷經五代傳承,從早期的地方製茶工坊逐步轉型為現代化製茶企業;如今第五代負責人杜蒼林延續祖輩精神,以「健康、安全、誠信、責任」為核心價值,推動品牌從傳統製茶走向國際品質標準,並以創新系統化的管理,為台灣高山茶建立全新的專業語言。

▲HGT 華剛茶業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泉芳茶莊」。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負責人杜蒼林兒時與家人合影。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對他而言,品牌名稱不只是符號,而是一種責任。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擦邊名號,他選擇以更嚴謹的態度定義「華剛出品」的意義——從茶園管理、採摘、製作、烘焙、品評到銷售,每一環都由品牌自營與監控,杜蒼林強調:「『一條龍』不是口號,而是對品質的承諾,唯有掌握每個環節,才能對得起消費者對『梨山』與『華崗』這兩個字的信任。」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品牌負責人杜蒼林。
▲HGT 華剛茶業從茶園管理、採摘、製作、烘焙、品評到銷售都由品牌自營與監控。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官網

從小耳濡目染,在茶園裡學會風土的語言

對杜蒼林而言,茶不只是事業,更是成長環境的一部分。從小在茶園與茶廠之間穿梭,他的童年被味道薰陶,走進茶園,清晨的露水混合著嫩芽的菁氣,是他最熟悉的香氣;進入茶廠,萎凋、浪菁、炒菁的氣味交織在空氣裡,像是一場真實版的理化實驗,這些嗅覺記憶也成為他理解茶葉工藝的起點。

▲HGT 華剛茶業茶廠。圖片來源:IG@hgtea1918

他仍記得家族早期用紙包茶、木章印品名的繁瑣工序,那種一筆一印的踏實,正是品牌今日仍強調「真實」與「可溯源」的原因。而在長輩的茶桌邊,他學到的不是銷售話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對老一輩人來說,泡茶是分享,是一種「用時間待人」的禮節,這份溫情成了他後來打造品牌語言與服務體驗的底色——讓茶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能被信任、被理解、被品味的文化連結。

HGT 華剛茶業讓茶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能被信任、被理解、被品味的文化連結。圖片來源:IG@hgtea1918

以科技化制度重塑傳承的信任

隨著時代腳步加快、生活節奏被壓縮,一杯便利商店的咖啡可以解渴,卻也讓人忘了坐下來沖壺茶的從容,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茶的啟蒙來自手搖飲與罐裝飲料,對產地、品種、工藝的認識自然稀薄,因此杜蒼林選擇從教育重新建立大眾對茶的理解,他長期於國立中興大學授課,帶領學生從水質、茶樹、採摘到發酵、烘焙、品評等訓練感官、建立知識地圖,「茶不是神祕的昂貴嗜好,它是一種能被理解、也能被體面地喝下去的工藝。」

HGT 華剛茶業讓以科技化制度重塑傳承的信任。圖片來源:IG@hgtea1918

為了承襲傳統,制度必須先站得住。華剛茶業是台灣最早導入 ISO22000 與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製茶單位之一,這場轉型在初期並不容易,過去師傅們習慣照老方法做事,覺得穿工作服、戴髮帽、禁止抽菸等規範太繁瑣,他沒有強行命令,而是讓結果自己說話——邀請客人進廠參觀,親眼看見整潔環境與清晰流程後,訂單穩定增加、口碑也隨之提升;當師傅們發現這些規範換來的是更多肯定與信任,心態自然改變,「他們會覺得原來這樣做,代表我們的專業被看見。」

華剛茶業是台灣最早導入 ISO22000 與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製茶單位之一。圖片來源:IG@hgtea1918

然而這場改革不止於現場管理,三、四年前華剛茶業在茶園與製茶廠布建感測器與氣象站,監測溫濕度、雨量、導電度與日均溫等資料,例如當夜間氣溫低於 10 度時,茶樹生長會趨緩,透過數據幫助團隊推估最佳採摘時機;疫情期間,他們又整合 ERP、電商與庫存系統,讓關鍵數據能即時在手機上查詢。

如今杜蒼林正推進下一步,結合 AI 與多語配音技術,把知識轉譯給更廣大的國際市場,「把師傅的經驗數位化,不是要讓茶被演算法取代,而是讓手感有證據、讓每一次的判斷都有依據可循。」在他眼中,科技不是距離,而是讓經驗能跨世代、跨語言被理解的橋樑。

▲HGT 華剛茶業在茶園與製茶廠布建感測器與氣象站。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使台灣高山茶躍上國際餐桌

華剛茶業的風味哲學很簡單:以單品高山茶為本。高海拔環境日照短、溫差大、氣溫低,讓氨基酸與果膠質充分累積,咖啡因與單寧則相對溫和,因此久浸不苦不澀,茶湯更顯細緻清新,這與低海拔茶的快速生長與粗質結構形成本質差異,風味自然不同。杜蒼林將「精品茶」的標準重新拉回原點——產地、風土、工藝與管理,他認為好茶應該被單品呈現,而不是被混調或修飾,並以烈酒與咖啡比喻「不會以十四代清酒作為調酒,莊園咖啡也不需要被奶糖覆蓋。」

HGT 華剛茶業使台灣高山茶躍上國際餐桌。圖片來源:IG@hgtea1918

同樣地,精品茶也不該被糖與酸掩蓋神采,能登上米其林餐廳與頂級飯店餐桌的,是一杯展現單一風味與工藝純粹的茶,也因此華剛茶業成為米其林指南合作的台灣首家高山茶夥伴——讓茶重新回到餐桌,與酒並肩,成為菜色故事的延伸。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品牌負責人杜蒼林。

在國際賽場上,華剛茶業把比賽視為市場的風味盲測,不同評審有不同偏好,但香氣、滋味與口感始終是核心語言。近年他們以紅水烏龍與紅茶參賽,果香與木質調在歐陸評審之間展現穩定的接受度,2016 年於日本靜岡世界茶葉大賽一舉拿下雙最高金賞,兩支主力茶品同場奪冠,成為當年少數同時抱回兩枚「最高金賞」的台灣團隊,也藉此打開日本專業通路的關注。

▲HGT 華剛茶業在 2016 年於日本靜岡世界茶葉大賽一舉拿下雙最高金賞。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2018 年至 2021 年間,又於法國 AVPA 世界茶葉大賽連續獲得金牌,累積多項獎項,穩固了華剛茶業在歐洲專業圈的辨識度與信任度。在 2022 年華剛茶業以三款市售產品參加比利時 Monde Selection 品評,最終拿下兩金一銀的佳績,該賽事強調「日常可購得商品」的穩定品質,等於讓門市上架的茶葉接受國際級盲測的檢驗,杜蒼林指出,國內的「比賽茶」多半取 10~30 斤最精華茶菁參賽,而國際賽事則傾向要求送測市售實際產品,讓消費者能直接購得與得獎茶相同的品項,減少期待與體驗之間的落差。

▲HGT 華剛茶業於法國 AVPA 世界茶葉大賽連續獲得金牌。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而在 2010 年推出的紅烏龍與紅茶,正是華剛茶業將高山茶特性推向新輪廓的代表作——茶湯溫潤綿密,香氣因此得以「放大」,展現高山茶的成熟語彙,也因此在日本皇室場合獲得肯定,進一步鞏固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聲譽。

▲HGT 華剛茶業在 2010 年推出的紅烏龍與紅茶成為品牌代表作。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長久合作夥伴的信任比利潤更重要

在杜蒼林眼中,經營品牌的關鍵不是利潤,而是人,山上的製茶師、採茶班與茶農,是品質最前線的夥伴,沒有他們的手,就沒有華剛茶業的茶。他始終堅持不壓價,因為真正穩定的品質,建立在長期信任之上,許多原住民茶農與華剛茶業已合作兩、三代,彼此熟識、共同面對風險與氣候變化,遇到問題時也會一起找出解法;這樣的夥伴關係,促使品牌與產地形成了互相扶持的循環。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品牌負責人杜蒼林認為,長久合作夥伴的信任比利潤更重要。圖片來源:IG@hgtea1918

不是把利潤做大,而是把利潤分對。」他以這句話展現自己的經營哲學,公平與共享,讓每個人都能安心投入,也讓茶能誠實地反映土地與手藝,這樣的思維也延伸到品牌策略上——早年做 OEM 雖能維持生計,卻無法讓台灣高山茶擁有自己的語言,創立華剛茶業不是為了多一個標誌,而是希望讓風味能直接與消費者對話,讓「嚴謹」與「誠信」從企業文化化為可被信任的品牌形象。

在永續裡尋找共生秩序

永續對華剛茶業而言,從來不是口號或紙面上的文字,而是扎根於泥土的日常實踐,品牌不使用除草劑,也不施化學肥料,而是堅持全人工除草,並種樹護土;茶園內設有監測站與攝影機,持續記錄環境變化,讓管理更精準,也給自然更多空間,讓生態有自己的節奏。包裝方面,品牌逐步採用回收紙材與符合 FSC 規範的材料;茶包則選用食品級 PLA 可分解玉米澱粉,雖然成本較高,卻能避免塑化問題,提升安全性,並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HGT 華剛茶業的茶包採用食品級 PLA 可分解玉米澱粉製成。圖片來源:IG@hgtea1918

對於外界常見的疑慮,杜蒼林也提到在合格管控下的農藥殘留並非恐懼來源,高山茶不會讓人「胃寒」或「心悸」,多數的不適感往往與茶葉來源、製程管理或保存方式有關,價格與品質之間本就存在對應關係,唯有理解風土與工藝,才能辨識出品質與風味之間的平衡。

HGT 華剛茶業的採茶過程。圖片來源:IG@hgtea1918

讓台灣茶從山林走向世界

跨界合作對華剛茶業而言,不是話題操作,而是品牌語言的延伸,其中與 Audi 奧迪純電車的合作,是杜蒼林印象特別深的一次:對方總裁親自駕車上山、再開回山下,以「零排放」的象徵回應土地、人文與科技永續之間的共鳴。而華剛茶業的國際足跡,也從日本、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一路拓展到美國、加拿大,甚至遠至烏克蘭、波蘭與瑞典,在下一階段,杜蒼林計畫以英、法、德作為指標市場,因為那裡的餐飲文化成熟,對產地故事與風味敘事更具包容力,「我們把風味說清楚,就有機會被看見。」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品牌負責人杜蒼林。

至於在產業鏈的另一端,杜蒼林最在意的,是人才的流失與斷層。從除草、施肥到採摘,這些仰賴經驗與體力的基礎勞務,已越來越難找到願意投入的新血;而在資訊化、數據化快速變動的時代,能同時理解茶產業與科技系統的新世代人才更是稀缺。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負責人杜蒼林回應提到業界人才斷層的現實。圖片來源:IG@hgtea1918

也正因如此,他自 2014 年起便在中興大學授課,從茶葉製作、手工技法到風味評鑑等,親自帶領學生實作,希望讓年輕世代真正看見茶的專業價值,理解這門需要細緻工序與知識積累的產業,杜蒼林表示「茶產業雖然看起來傳統,但更需要懂資料、懂系統的年輕人加入。」

這不是跟風,而是為了讓下一代願意留下,也有能力把這份產業延續得更長遠。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負責人杜蒼林自 2014 年起便在中興大學授課。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負責人杜蒼林向年輕一代傳授相關知識。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當「台灣味」被世界看見,傳承也走進新世代

山上的霧散開時,茶園的線條漸漸浮現,那是一種被時間磨出的秩序——節奏穩定、方向清晰,就像華剛茶業一路走來的模樣;對杜蒼林而言,「傳承」不是背著過去往前走,而是讓這份堅持被更多人理解,從製程的改革到品牌的語言,他讓百年茶香不只留在山裡,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茶的價值,也許不在改變世界,而是在提醒我們去看見那些腳踏實地、始終如一的努力,當風土被理解、當時間留下味道,華剛茶業也在這樣的節奏裡,為下一個世代,慢慢釀出屬於未來的香氣。

▲HGT 華剛茶業第五代品牌負責人杜蒼林。圖片來源:HGT 華剛茶業提供

HGT 華剛茶業

官網:https://www.hwagungteacompany.com/
Instagram 粉絲團:https://www.instagram.com/hgtea1918/

托可生活誌合作夥伴

攝影團隊:Levi
https://www.instagram.com/levi_no.s/
妝髮師:Amber
https://www.instagram.com/ambermakeuptw/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