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騎樓飄著湯香,一碗沙鍋魚頭熱氣騰騰,沸騰出嘉義人的日常。這碗湯,來自 1953 年阿公愛釣魚的嗜好,也飄過三代人的堅持與汗水,嘉義林聰明沙鍋魚頭,從街邊一角的冬菜蝦仁蛋湯攤,成為台灣小吃的經典,72 年來未曾熄火。第三代接班人林佳慧說:「我最小的記憶,是在嬰兒車裡啃著一塊菠蘿麵包,大人在店裡忙得團團轉,連餵奶都是客人幫忙的。」家族的味道,是一碗湯的溫度,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照應與信任。

(攝/ 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妝髮/ Amber)
三代記憶熬成湯
延續阿公林進卿與父親林聰明的手藝與精神,林佳慧成長在「家就是店,店就是家」的空間中,她形容「這間店不是我接的,是我打從出生就在這裡生長。」她不曾經歷真正接班的瞬間,因為這份責任早已內化在血脈之中。對她來說,林聰明的精神,是一種來自於「不論今天景氣好不好,都會有人來吃碗沙鍋魚頭」的安定感,這份信念支撐著家族,也支撐著街區文化的一角。

(圖片來源:林聰明沙鍋魚頭)
慢煮人生湯頭
而這份責任,也來自於林佳慧對品質與安全的堅持,同時富含了對員工與顧客的誠意。林佳慧表示老店要走得長久,除了要守住味道,也要懂得改變,「有所變,有所不變。」從人工找零到點餐系統、從基改豆腐改用非基改豆腐,改變的是細節與時代脈絡,不變的是沙鍋魚頭湯底的煮法,「湯並不會為了人多供應就少煮幾個小時,越忙越要守住底線。」這是她對於品牌的堅持,也是林聰明沙鍋魚頭得以與顧客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關鍵。
林佳慧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不僅是煮湯技藝,更是「一間老店需要經得起春夏秋冬的考驗」,不為季節漲價、菜價調漲而浮動商品價格,讓小吃成為人們生活的安定力量,「我們不追求大,但要做出一碗讓人吃得安心的湯。」這同時也是老店的堅持:不急著擴張、不為短期利益改變初心。在波動的市場裡,林聰明選擇穩定地成長、踏實地呼吸,持續在嘉義這片土地上,熬煮著家的味道。

(攝/ 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妝髮/ Amber)
從蛋糕切法到釣蝦哲學
林佳慧談起最難的事,是如何從勞務密集的模式中抽身,打造可以與員工共同成長的組織。「經營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個節奏,像釣蝦一樣,需要具備耐心。」她形容老店就像一塊蛋糕,過去只能切四塊、六塊給有限的人吃,現在要學著分成十二塊甚至更多,讓更多人參與、分擔,如此才能在每年蛋糕變大時,仍能切得公平、吃得飽,也因此她也把員工視為未來的根本,在店裡推動食品安全教育、服務教育訓練、語言訓練到行銷訓練,把老店當作一座學校經營:「現在大家都強調產地,我說要重視人才,因為人才是品牌能不能來到百年的關鍵。」

(攝/ 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妝髮/ Amber)
台灣味道,世界記憶
「我從大學畢業後回來,已經跑了 22 年,像是在跑步機上從沒停下來。」林佳慧清楚知道,第三代能跑的時間其實不長,一代約三十年,接班者要珍惜眼前這段時間,把節奏拉到最穩。而她也深知要將林聰明沙鍋魚頭邁向百年,不是只靠她一個人跑,是要帶領團隊一群人跑,她想像的是一條更大的跑道,一個更寬闊的場域,在這裡,台灣味能被世界看見,也真正有條件走上國際舞台。
這也是她心中「百年品牌」的樣貌,讓台灣味成為世界味。「像台積電那樣,讓全世界買單。」她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美食不必再向世界解釋什麼是台灣味,而是讓世界主動來尋找。林佳慧相信,台灣的味道,是可以符合全球味蕾的:「台灣人是有這樣的能耐去做的。」台灣雖然市場規模小,但她相信若能集結品牌的力量打團體戰,讓每一個店家、每一碗湯、每一種味道,都成為撐起國家級飲食品牌的一環,那麼「台灣味」就能不再只是地方的風味,而是世界都會認識的名字。
林聰明沙鍋魚頭
https://www.smartfish.com.tw
托可生活誌合作夥伴
攝影團隊: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 Levi
https://www.instagram.com/luminous___wedding/
妝髮師:Amber
https://www.instagram.com/ambermakeup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