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共享叫車平台 Bolt 傳出登台消息,為台灣已相當成熟的叫車市場帶來新變數,尤其可能將與 Uber 正面競爭。近期,Bolt 在官方招募網頁中釋出「台灣區經理」職缺,且在城市清單中新增「Taiwan」,顯示其海外擴張計畫可能已悄然啟動。


關於 Bolt
Bolt 創立於 2013 年,總部位於愛沙尼亞塔林,是歐洲成長速度最快的移動服務平台之一。目前業務已拓展至 45 個國家、500 多座城市,全球用戶超過 1 億人。與 Uber 類似,Bolt 起家於叫車服務,但其業務範圍更趨多元,包含外送平台、共享電動滑板車與電動自行車租賃,在歐洲各大城市隨處可見綠色的 Bolt 車輛或交通工具。

與 Uber 的正面交鋒:價格與本土化成關
在歐洲,Bolt 幾乎是唯一能與 Uber 正面競爭的對手。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 價格策略:Bolt 一直以「更便宜」作為市場利器。據歐洲媒體報導,Bolt 的叫車價格通常比 Uber 低 5% 至 10%,吸引大量對價格敏感的年輕用戶。
- 本土化經營:Uber 在歐洲多次因勞動權益與法規爭議遭遇挑戰,而 Bolt 在各市場則更傾向與當地政府及計程車業者合作,調整策略以取得合法經營地位。
- 多元服務:除了叫車,Bolt 在部分國家積極推動電動滑板車與單車租賃,甚至建立了 Bolt Market 即時外送服務,打造完整的移動與生活生態圈。Uber 雖然也有 Uber Eats,但在某些城市,Bolt 的小型靈活團隊更能快速迭代。

台灣市場的挑戰與機會
若 Bolt 真的登台,對 Uber、LINE Taxi 與 55688 等本地主要業者將是一大衝擊,Bolt 很可能會延續其「價格戰」模式,以優惠補貼爭取司機與乘客。但台灣市場的特殊性也讓挑戰更大:
- 法規門檻:台灣「多用途計程車」規範嚴格,曾讓 Uber 一度退出、再以新模式回歸,Bolt 勢必要面對同樣的監管考驗。
- 市場飽和:台灣用戶已習慣現有平台,Bolt 除了打價格戰外,需思考如何透過更好的服務體驗或差異化服務 才能突圍。
- 品牌知名度:相較於 Uber 的全球名氣,Bolt 在台灣仍屬陌生品牌,如何快速建立品牌認知,將是進入市場的首要任務。


全球共享出行的新格局
從歐洲走向全球,Bolt 展現了科技平台「以小搏大」的能量,它不僅挑戰 Uber 的市場壟斷,也反映出共享出行仍有很大的競爭與創新空間。對台灣消費者而言,Bolt 的加入或許意味著更便宜的車資、更靈活的選擇,不過未來究竟是 Bolt 能複製在歐洲的成功經驗,還是被台灣本地市場的高門檻阻擋,值得持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