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念力」操控現實,挑戰 AI 與人腦的極限!Neuralink 如何讓科幻場景成真?

▲ ( 圖片來源:Neuralink )

讓我們一起探討一個令人興奮又不安的問題:什麼會讓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 )感到害怕?答案之一就是人工智慧( AI )。馬斯克憂心的場景,彷彿直接出自《駭客任務》這部科幻經典——一個由機器統治,超越人類智慧的未來。他所害怕的,不只是 AI 超越人腦,甚至還擔心 AI 可能成為獨立的、自我控制的實體,進而摧毀人類文明。他也擔心,AI 會被大科技公司壟斷,徹底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

但他可不是坐以待斃的人。他決心要改變命運,親手塑造一個人類可以安心駕馭的 AI 未來。從投資 DeepMind 到創立 OpenAI,馬斯克曾不遺餘力地追求一個開放、分散的 AI 系統,避免 AI 被壟斷。然而,當 OpenAI 的發展方向與他漸行漸遠時,馬斯克毅然退出,轉而探索新的可能性。他的策略更加大膽:不只是駭客般地操控技術,還要將AI深度融合到人類的大腦中,打造一種人機「共生」的未來,而 Neuralink,正是他實現這個目標的尖端計畫。

Neuralink 的創立緣由與核心技術

Neuralink於 2016 年成立,創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實現「人機共生」,讓人類能夠在不受控制的 AI 崛起中存活。馬斯克早期便對 AI 的潛在威脅表達過深切憂慮。他擔心,如果人類無法擴展認知或增強智力,那麼未來的超智慧AI可能會毫不費力地超越並控制人類。他提出,若能夠將 AI 與人腦結合成一種擴展的「思維網路」,人類將不會被遺留在智慧的邊緣。

Neuralink 的核心技術是腦機介面(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透過無線植入晶片,讓大腦與電腦直接通訊。該晶片大小如同硬幣,內部結構包含 64 根超細導線及 1,024 個電極,可以讀取並傳輸神經元的電信號。其突破性之處在於晶片的高密度覆蓋,使它能夠精確讀取腦部特定區域的信號並加以解碼,轉化成機器指令。利用這樣的技術,Neuralink 不僅可以幫助癱瘓患者控制外部設備,還能進一步開啟「數位感官」,例如模擬觸覺或視覺,實現虛擬和真實的結合。

Neuralink 的動物實驗成為爭議焦點

為了確保腦機介面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euralink 投入了大量的動物試驗,而這些試驗,成為科技與倫理的交鋒點。Neuralink 的一項標誌性成果,便是在 2021 年成功讓一隻猴子以「念力」玩經典電玩乒乓球,但背後的實驗過程卻引發了廣泛的動物保護團體批評。《Wired》報導指出,引用的獸醫紀錄顯示,植入晶片的猴子經歷了極度疼痛,以及血性腹瀉、部分癱瘓與腦水腫等症狀。醫療非營利組織 PCRM 表示,至少有 12 隻曾經健康的猴子因植入物問題而被安樂死。

儘管 Neuralink 表示這些實驗有嚴格的監控,以及專業的獸醫照護,但隨著技術發展進入人體實驗階段,這些爭議也讓大眾對此部分的倫理性產生疑問。不過,有關動物試驗的爭議,不僅考驗 Neuralink 的聲譽,也提醒著人類探索神經科學與倫理之間的微妙平衡。

Neuralink 的重大突破,第一位人類試驗者

Neuralink 於 2023 年初取得 FDA 人體試驗許可,這一歷史性進展不僅意味著技術的成熟,更代表著馬斯克的願景正在邁向現實。首位接受 Neuralink 腦機介面的志願者 Noland Arbaugh,是一位重度癱瘓者。他原本是一個很健康的人,但在 2016 年,22 歲的和朋友一起到人工湖玩,意外讓他四肢癱瘓,肩膀以下癱瘓。他不得不學習輪椅生活,想使用電子設備就靠用嘴咬著棒子戳 iPad。

▲ Noland Arbaugh (圖片來源:wired)

Noland 在植入手術後,藉由「念力」成功操控了電腦滑鼠,成為全球首個透過 Neuralink 技術進行數位操作的人類。這一突破不僅為神經醫學帶來革命性進展,也標誌著人類與機器融合的里程碑。

首位試驗者的案例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許多人認為他具備非凡的勇氣,願意為推動科技前進而冒險。他在接受《wired》雜誌專訪時表示,對於重度癱瘓者來說,這樣的技術是一線希望,能使他們重獲部分獨立性並改善生活質量,他十分希望這項技術可以進一步發展,幫助更多有相同需求的人。

Neuralink 面臨的競爭和挑戰

▲ ( 圖片來源:unsplash )

儘管 Neuralink 處於腦機介面技術的前沿,但除了 Neuralink 之外,他們的頭號對手 Synchron,其實也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快上好幾步!Synchron 於 2021 年 7 月就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FDA )核准可進行初步臨床試驗,是首個將腦機介面晶片植入人體的公司,且與 Neuralink 的侵入式植入不同,Synchron 選擇透過血管將晶片導入腦部。這種「非開顱」的方式使其風險更低,並已在多位患者身上實現良好效果。

Neuralink 與其他競爭對手之間的區別在於其技術的精度與覆蓋範圍。Neuralink 的晶片具有更高的電極密度,能夠捕捉更細微的神經信號,但其開顱植入的方式在風險與技術難度上也更為複雜。除了技術競爭,Neuralink 還面臨來自學術界和監管機構的壓力。隨著技術發展愈加成熟,腦機介面將面臨倫理、隱私和安全性的挑戰——如何確保數據的安全?又該如何界定誰可以讀取或修改個體的「數據化」大腦?

未來的「現實」:科技的驚喜與人類的擔憂

在《駭客任務》的世界裡,虛擬和現實的界線模糊,許多人沉迷於「矩陣」的虛幻。然而在 Neuralink 的願景下,這樣的情境並非不可觸及。未來腦機介面若持續發展,或許我們也能用意念遊覽數位世界,甚至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無聲溝通。當我們的記憶、感官和情緒都可能被重寫、上傳或下載之際,現實將不再只是我們親眼所見,而是由數據編碼的另一種「真實」。

電影《駭客任務》中,主角們透過腦後連接處與電腦連接,進入數位虛擬世界
(圖片來源:pinterest )

馬斯克對 Neuralink 的投入,重新點燃了腦機介面的創業熱潮與投資競爭,激勵著世界頂尖的科技企業和科學家將人腦的「極限」推向無限可能。然而,伴隨這些令人振奮的技術前景,仍然存在著龐大的挑戰與風險。在人類試圖成為「新駭客」的旅途中,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這個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