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稻埕迪化街,時間彷彿慢了下來,兩側紅磚立面靜靜矗立,巴洛克式立柱映著午後的陽光,巷弄裡飄散著草藥與米糧的氣息;市聲再喧鬧,也無法抹去這條街與生俱來的古色古香。這裡曾是台灣最繁華的商業心臟,而在歷史長河裡,有一個名字始終與人們的生活交織——「惠通行」,它不僅是店鋪的招牌,更是一段橫跨近百年的家族記憶。自 1929 年創辦人自惠安來台,肩挑砂糖與南北貨起家,到今日第四代掌舵人 Calvin 以全新視野重塑品牌,惠通行的故事像一條河流,蜿蜒穿越世代,帶著堅韌、勇氣與不斷調整方向的智慧。

街屋深處老字號,傳承近百年記憶
惠通行的名字,蘊含著歷史與土地的連結,當年創辦人自惠安來台,以「惠」字命名商號,不只是對故鄉的思念,更是一種長遠經營的期許。早期的惠通行以砂糖與南北雜貨為主,義美、京都念慈菴都是合作的客戶,到祖父那一代,雨傘牌火柴與統一沙拉油需要牌照販售,惠通行成為北部唯一經銷商;父親時代則逢外食風氣興盛,開始轉型做餐飲原物料與五穀雜糧。

這條路從來不是筆直大道,而更像是一條曲折的河流,砂糖轉為沙拉油,沙拉油轉為原物料,再到今日的健康飲食,每一代都在轉折處找到新的入口;這份靈活,不僅是家族經營的智慧,更映照出迪化街的集體經驗。Calvin 表示「迪化街不像一般商街,這裡更多是合作而非競爭。你缺的我有,我缺的你有」正因為這樣的氛圍,老店能在近百年的歷史裡相互支撐,一同走到今天。

延續至今「順勢而為」精神
從砂糖到沙拉油,從原物料到五穀雜糧,每一個轉折都不是偶然,而是順應時代的選擇。Calvin 認為「老店不可能靠一套模式吃一百年,你必須在每一個風口看到機會,並且勇敢調整」祖父那代抓住了沙拉油上市的契機,父親那代則在外食文化興起時轉型原物料供應;而他自己,則在健身飲食與低 GI 飲食的風潮中找到新的語言。

對 Calvin 而言,順勢而為不是被動,而是一種智慧的主動「你要懂得看見潮流,然後選擇合適的方式進入,而不是逆著時代硬撐」透過這份洞察,惠通行才能不斷延續,從一間街屋裡的小商號,走到如今成為百年品牌的候選。
以對健身的熱情,點燃百年商號新契機
Calvin 的故事,映照出屬於時代的足跡。他曾在武漢、重慶生活,也曾投身音樂,透過聲音與創作表達自我,那些年異地漂泊的日子,讓他學會獨立面對未知。直到疫情突如其來,迫使他放下遠方的追求,回到台灣;這個看似被動的決定,卻意外打開了他與家族百年事業重新交會的門扉。
回到家鄉後,他把對健身的熱愛轉化為新的生活節奏。備戰健美比賽時,教練開出的飲食計畫,讓他驚訝地發現:其中七成的食材,竟都能在自家倉庫裡找到,燕麥片、糙米、雜糧——那些從小看慣卻從未正眼看待的穀物,突然與他的身體產生最直接的連結,每一口不再只是營養學上的數字,而是生命的觸感。

那一刻,他深懂了五穀雜糧的價值,若能讓更多人理解它背後的營養與意義,也許惠通行就能找到與這個世代對話的新語言。「很多人以為五穀雜糧沒價值,其實是因為不了解。當你真的吃過、感受到它帶來的能量,你才會發現它的重要」Calvin 的語氣堅定卻帶著柔和,他知道,這份覺醒正是自己能為百年老店帶來的禮物。

當營養遇見味蕾,才成為真正的日常
但要讓人看見價值,並不簡單。Calvin 發現問題不在於營養,而在於「定位與感受」,某次他看到一名合作的 KOL 分享了吃五穀米的照片,但其女友卻因為碗裡的豆子皺眉嫌惡;那一刻他意識到,人們拒絕的不是健康,而是陌生與不喜歡的口感,於是他決定改變語言,讓產品直接對應需求。
其中 Calvin 為女性打造「鼓勵輕盈」,強調高纖高鐵;為健身族群設計高蛋白配方,讓餐桌成為肌肉養成的一部分;甚至針對控糖族群,推出低 GI 配方,幫助穩定血糖。「我不再告訴你這是五穀米,而是直接告訴你這碗飯能幫你什麼」Calvin 認為產品不再是冷冰冰的名稱,而是一種溫暖的生活語言。

然而,真正的挑戰,是在研發過程中如何在營養與美味之間拉出一條平衡線。Calvin 坦言「再營養的東西,如果不好吃,依舊沒有人願意吃。」每一次配比,他都要親自試吃,再邀朋友提供最真實的反饋,有人嫌太硬,有人嫌太糊,有人甚至因為不喜歡豆類而抗拒,於是他不斷調整,嘗試在「吃飯感」與營養之間找到最好的狀態;為了讓更多人願意嘗試,他甚至引導顧客先從「三分之一雜糧混白米」開始,讓味蕾逐步適應,讓五穀雜糧從「必須忍受的健康」變成「可以享受的日常」。

在信念與口感之間,看見世代距離
Calvin 也深知光有產品還不夠,行銷必須走進不同世代的語境。初期,他與健身與營養 KOL 合作,讓專業族群先認同;隨後,他延伸到料理與廚藝分享,用食譜告訴家庭主婦與年輕人「五穀雜糧也可以美味、簡單又方便。」
他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落差,老一輩靠信念吃,年輕人卻常停在不願意。前者或許說不上原理,但因為相信「對身體好」就會堅持每天食用;後者雖然接受了更多資訊,卻因為「不好吃」而拒絕。Calvin 認為這正是品牌的機會:當年長者憑信念而吃,年輕人憑科學而懂卻不吃,惠通行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座橋,讓五穀雜糧從「被誤解的食物」變成「貼近日常的選擇」。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燕麥片,Calvin 幾乎每天都吃,它快速、方便,又能穩定血糖,他分享了一個入門食譜:燕麥片加牛奶,撒上藍莓或水果,三分鐘即可完成;這種低 GI 早餐,不僅讓他在比賽時維持體態,如今也成了每天的活力來源。「八點吃完,一直到中午都不會餓,也不會昏昏欲睡」對他來說,五穀雜糧的價值,不是冷冰冰的學術數據,而是能真正融入日常,給人帶來能量與陪伴。
老物件的永續哲學:麻袋循環運用
在惠通行的日常裡,麻袋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存在,它曾經裝滿砂糖、米糧,被一車車送進店裡,陪伴著生意的起伏;當內容物清空後,麻袋並沒有因此失去價值。Calvin 提到家中習慣把它們留下來,再用來包裝貨品,有時候營造業者會上門收購,將它們轉化為工地的垃圾袋;有時候,它們也會落入文創工作者手中,透過巧思與創意,搖身一變成為新的作品。

這種「能再用就不丟」的態度,不是什麼口號,而是一種世代傳下來的務實習慣。物件在流轉中獲得第二次生命,也默默見證了老店在時間裡的延續;雖然惠通行尚未以「永續」作為正式策略,但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最純粹的永續精神——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極致,讓傳統與未來在生活裡悄然接軌。
「惠通行,就像一位老朋友」-品牌第四代負責人 Calvin
如同一條漫長的河流,談話最終緩緩流向一個核心——Calvin 始終掛在嘴邊的四個字:順勢而為,這個「順」不是隨波逐流的將就,而是一種在時代裡細心觀察後的智慧選擇。豬油被沙拉油取代,是烹調方式的演進;白米走向雜糧,是健康意識的覺醒;家庭結構縮小,於是大包裝轉為小分量。唯有理解這些微妙卻深刻的改變,再調整腳步,品牌才能走得長遠。

Calvin 並沒有急著將藍圖鋪滿,而是一步步將想像落在現實裡,讓人理解煮飯的細節,讓顧客能親手拼湊屬於自己的配方,讓雜糧飯有朝一日能出現在便利商店的架上——這些看似微小的願景,卻是他心中最踏實的方向。「我們看著客人成長,客人也看著我們長大」惠通行之於迪化街,從來不只是商號,Calvin 認為它更像是一位見證者,靜靜看著這條街的興衰與重生,也讓一代又一代的客人,看著店家孩子長大、又陪著他們走過人生的節點。

走進店裡,帶走的不僅是一袋穀物,而是一段歷史的延續,一份情感的連結。老店的未來,從來不是換掉招牌或重新裝潢,而是能不能把「朋友」兩個字活得更真切,願意多分享一點、願意多等一會兒,願意把方法耐心交給你。「有空,就來迪化街走走,你不一定要買,但我們一定會把知道的分享給你」這一句話,帶著百年老店特有的語氣——不張揚,卻足以溫暖人心,因為他深知,真正值得的事物需要時間累積;而惠通行選擇在歲月中陪伴眾人,一同把生活過得更加踏實、溫暖。
惠通行
官網:https://www.huitong1929.com/
Instagram 粉絲團:https://www.instagram.com/huitong.1929/托可生活誌合作夥伴
妝髮師:Nikko
https://www.instagram.com/nikko_s_working_arelax服裝贊助品牌: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