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馬術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好騎手從來不是只在馬背上發光,而是在馬下也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從我學騎馬的第一天起,就幸運地知道:一位真正有素養的騎乘者,不只是技巧純熟,更會親自牽馬、刷馬、備鞍——在人與馬的每一次互動中累積關係。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卻是信任與默契的基礎。
但直到今年,我在歐洲跟隨國際馬行為大師 Chris Irwin 上課後,才真正理解一句話的份量:「騎乘的開始,不是你跨上馬鞍的那一刻,而是你走向牠的第一步。」


▲ 馬語大師Chris Iwan指導Min馬背下vs馬背上的互動
(圖片來源:蔡培敏Min 粉絲專頁)
第一步:牽馬前的狀態調頻,是一場靈性的邀約
馬是極其敏銳的動物。牠們能讀懂你的呼吸節奏、走路步伐,甚至心裡的情緒。我會刻意放慢、放鬆、放下自我,讓自己進入「準備與牠相遇」的狀態。因此,我堅持自己親自走進馬廄牽馬,而非等教練幫我準備好。
這個「接觸」不是儀式,是一場無聲的邀約。我讓牠聞我、看我、感受我——當耳朵微轉、眼神閃爍著好奇與警戒,我知道牠正在評估、正在思考:這個人,我可以信任嗎?
第二步:刷馬,用手與心傳遞善意
刷馬是我最享受的片刻。從頸部開始,順著毛流輕刷而下,這不只是清潔,更是一種身體對話。我在觸碰中感受牠的狀態:哪裡敏感?哪裡放鬆?哪裡緊繃?牠也在感受我:刷毛的節奏、力道、專注程度。
刷馬時我學會放慢速度,不追求效率,而是讓牠知道:「我在這裡,願意花時間認識你。」也在告訴牠:「我在乎你。」



▲ Min上馬前都會先自己刷馬進而觀察馬
(圖片來源:蔡培敏Min 粉絲專頁)
第三步:備馬,是一場技術與情緒的協奏
備馬看似只是放上馬鞍、拉緊腹帶、戴上韁繩口銜的程序,但我漸漸發現:這段過程若處理不當,反而容易讓馬產生緊張與抗拒。
因此,許多職業騎手會將這一環交給馬事人員。但如果你是馬主,或希望與馬建立深厚關係,我建議:
- 在放上馬鞍前,先輕拍牠的背,給牠預期感。
- 腹帶分兩段拉緊,避免一次壓迫。
- 韁繩套上前,用聲音或氣息安撫牠的情緒。
馬不是機器,備馬其實是一場雙方調頻的過程——當你穩定了,牠也會開始放鬆。
第四步:觀察,是理解馬的第一課
每次騎乘前,我都會花幾分鐘觀察馬的狀態:牠的眼神是否安定?耳朵是否轉動?呼吸是否順暢?步伐是否鬆弛?
這些訊號不是阻礙,而是馬給你的「訊息」。牠在說:「今天的我,需要你更溫柔一點,或者可以更積極些。」我也因此建立了每匹馬的性格筆記:
- 卡通老師:不喜歡碰肚子,腳的指令要輕。
- 修士老師:親人但怕模糊的訊號。
- 歐力老師:雖然有點懶,但配合度極高。
觀察力,是成為「同行者」的第一步。
第五步:上馬,是彼此心靈準備好的合一時刻
完成所有連結儀式後,我會在上馬前輕撫牠的頸部,深呼吸,慢慢上鞍。那一刻,我知道牠準備好了,不是被強迫,而是主動接受。牠的耳朵是向前的、身體是鬆的、步伐是穩的——這種信任,無法強求,只能養成。
我也曾看過急著上馬的學員,馬匹明顯不安,課程也因此充滿掙扎;反之,願意慢下來與馬建立關係的騎手,往往收穫最流暢、最動人的騎乘體驗。


▲ Min上馬前與馬對話中
(圖片來源:蔡培敏Min 粉絲專頁)
Min 的心底話:真正的騎馬,是從心開始同行
「上馬之前,先交心」,不只是馬術的準備建議,更是一種對生命互動的尊重方式。馬教會我聆聽、感受,也教會我在互動中和諧對話。 因為真正的同行,正是從「心」出發。
因為唯有彼此心靈先同步,身體才能真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