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磚瓦還能撐多久?三和瓦窯行銷業務總監李珮婕,用百年工藝告訴你答案:「磚瓦文化從未消失,只是被淡忘」

三和瓦窯,從日治時代至今仍屹立不搖的百年磚瓦廠,坐落在南台灣高雄大樹已有 107 年歷史,從最初的磚瓦建材到現今的手工磚雕技藝文創商品,三和瓦窯不僅承載著台灣的建築文化與歷史,也見證了工藝與創新的融合。身為三和瓦窯第四代,同時也是行銷業務總監的李珮婕 Eva Lee,深知這份傳承的重要性,她的工作不僅讓三和瓦窯的品牌形象在現代化市場中綻放光彩,更將這份文化遺產帶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奠定歷史根基,堅持初心傳承文化

鄰近高屏溪的高雄大樹,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其豐富土壤是製磚弄瓦的絕佳原料,因此在日治時代有超過 200 座的磚瓦廠在此設立;而三和瓦窯的故事則追溯至 1918 年,品牌第一代李意先生於 1935 年接手經營,使家族四代見證了磚瓦業在台灣的興衰史。前任窯主李玉柱先生,飽含對傳統磚瓦工藝的熱愛與對父親的緬懷,立志保存這項傳統工藝,並交代其子孫務必讓三和瓦窯成為百年窯廠。

三和瓦窯於 2004 年被列為台灣百大歷史建築,2011 年在第四代現任窯主李俊宏先生的領軍之下,除了持續供應百年古蹟及老宅建築修復所需的磚瓦,亦為台灣磚瓦文化的傳承注入新契機,重塑傳統窯廠的未來。同時也展開採用磚瓦材質設計的文創商品,讓磚瓦融入現代生活之中,再造磚瓦新美學;每一片瓦,都是時間的記憶,每一塊磚,都是文化的傳承。在歲月的流轉中,三和瓦窯始終堅持手工製作,將傳統的匠心與現代的需求交織融合,它不僅守護著台灣傳統建築的形式,更成為全國各地古蹟保存的重要力量,為寶島土地的文化注入新生命。

▲三和瓦窯行銷主理人——李珮婕 Eva Lee
(攝/白儀芳(MEANWHILE Studio);妝髮/Nikko)

三和瓦窯的百年歷程,對品質的堅持與初心的守護密不可分。從最初的磚瓦製作,到後來的磚瓦文化產品轉型再造,始終秉持著職人精神,將磚瓦文化的故事一代代講述下去,並將工藝技術傳承,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磚瓦的溫度。

在 1980 年代初期,被譽為「台灣現代建築思想啟蒙者」的漢寶德教授,在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的邀請下,計劃建造一座江南林園風格的閩式建築、亦是如今坐落於新竹的 The One 南園,許多國際政要都曾造訪過,如英國的柴契爾夫人和蘇聯前總理戈巴契夫。而在設計之初,三和瓦窯被選為合作夥伴,不僅是漢寶德教授對其工藝與品質的高度肯定,更讓三和瓦窯成為與爾後台灣百年歷史建物的守護者,以及維修最重要的建材供應磚瓦廠。數十年,隨著全國各地知名古蹟的維護,三和瓦窯的一磚一瓦默默地展現在許多知名歷史建築中,包含總統府、保安宮、赤崁樓、蘆洲李宅、鹿港民俗文物館(辜家老宅)等,成為時間與文化交匯的見證者。

▲三和瓦窯受邀設計位於新竹的 The One 南園。圖片來源:FB@三和瓦窯-台灣味的磚瓦文創商品

轉型與創新,走出傳統的藩籬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許多傳統文化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消逝,磚瓦工藝亦未能倖免。1976 年隨著產業的逐漸沒落與城市化的加速,快速興起的集合式住宅(公寓)建造,使得對傳統磚瓦的需求銳減,這場變革對許多磚瓦廠而言,猶如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手工磚瓦製作所需的漫長時間與高昂成本,三和瓦窯並未選擇輕言放棄,而是毅然選擇迎難而上,尋求轉型的契機。

1990 年代,台灣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皆開始了解並重視文化與歷史建物的保存。由於三和瓦窯是當時少數尚未關窯的磚瓦廠,再加上與漢寶德教授合作多年奠定的良好口碑,成為許多古蹟修復建材的指定廠商,讓原本成為夕陽產業的磚瓦廠迎來了嶄新契機。在這個時期,三和瓦窯的磚瓦被廣泛應用於全國的古蹟修復工程,舉凡以牆磚、地磚、花窗、欄杆、瓦片等材料,為林家花園、淡水紅毛城、鹿港龍山寺、高雄打狗領事館、台南安平古堡及金門沙美張文帝洋樓等歷史建築重新妝點,使三和瓦窯成為歷史與傳統技藝的守護者。

▲此為林安泰古厝。圖片來源:三和瓦窯提供

除了古蹟修復,三和瓦窯還將其磚瓦製造技術,應用於更具現代感的建築設計建材中,譬如為台北晶華飯店的 Robin’s 牛排屋打造客製化壁磚,並為無印良品提供高雄大立百貨、林口三井的壁磚與地磚,作為商業空間設計的一部分;而新店裕隆城義式蔬食餐廳 Miacucina 的室內裝潢,則巧妙地重新排列、運用現有的磚瓦建材,將磚瓦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歷史悠久的建物或是現代室內設計,都賦予磚瓦新的生命,無疑展現了三和瓦窯不斷追求卓越的工藝精神。

三和瓦窯為晶華飯店 Robin’s 牛排屋打造客製化壁磚。圖片來源:三和瓦窯提供
新店裕隆城的義式蔬食餐廳 Miacucina 以三和瓦窯各式不同的磚瓦建材重新排列,打造完全不同的商業空間。圖片來源:三和瓦窯提供

當磚瓦產業面臨現代化建築的衝擊,多數傳統磚瓦廠面臨關廠;在傳承歷史與百年手工技藝,三和瓦窯選擇在創新中尋找嶄新商機。2010 年後,三和瓦窯不僅持續專注於古蹟修復,更開始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將傳統磚瓦材質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美學,例如名片架、皂盤、杯墊、紅磚公仔、燈罩等文創商品,既是工藝的延伸,又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詮釋,將百年工藝與當代需求完美的結合,讓磚瓦不僅是建築的一部分,更是日常生活中難以忽視的文化符號

▲三和瓦窯行銷主理人——李珮婕 Eva Lee
(攝/白儀芳(MEANWHILE Studio);妝髮/Nikko)

傳統技藝 x 現代設計,延續匠心獨具的百年工藝

三和瓦窯品牌行銷業務總監李珮婕提到,「一心一意的匠人精神」是傳統手工磚瓦製作裡最關鍵的核心,促使三和瓦窯無論是雕刻花紋的精緻細節,還是選材上的精心挑選,無不蘊含著匠人精神的深厚底蘊。在大樹區得天獨厚的黏土資源滋養下,三和瓦窯的磚瓦展現出與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質感與韌性,每塊磚瓦的製作,都是工藝師根據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巧妙技法,透過細膩的手工雕刻及每道工法,將精緻的花紋與線條烙印其中;儘管現代化作業可以替代部分製作過程,如練土從人工改以機械,但那份飽含文化底蘊的手工磚雕技術,與每一片磚瓦所蘊含的土質感,卻是任何機械化生產所無法複製的,它們如同歷史的見證,保留著過去的風華,並在當下繼續書寫著屬於三和瓦窯與台灣磚瓦文化的故事。

三和瓦窯屋頂「壓瓦石」以紅瓦片堆疊而成。圖片來源:FB@三和瓦窯-台灣味的磚瓦文創商品

三和瓦窯在設計文創商品時,始終不忘保留其中深厚的文化寓意,例如葫蘆圖案被巧妙地融入杯墊和名片座中,象徵著「祈福納吉」的美好祝願,設計上既蘊含文化底蘊,又為現代生活增添一抹獨特的韻味。憑藉文化意象與現代設計的融合,不僅使品牌產品超越了傳統建材的框架,更升華為富有故事和靈魂的藝術品,帶來更深層的情感共鳴。

三和瓦窯以葫蘆圖案設計成杯墊。圖片來源:三和瓦窯官網

此外,三和瓦窯發起且創立大樹瓦窯文化協會,並聯動社區積極推動文化導覽及 DIY 體驗,讓珍貴的技藝在世代之間得以傳承,期望透過趣味互動讓參與者能夠了解磚瓦的歷史背景,並親身體驗製作過程,將每一塊磚瓦的誕生轉化為與手工藝者身心靈相通的瞬間,進一步加深對台灣傳統技藝的認同;同時品牌亦積極參與各類展覽活動,從文博會到學校宣講,深入推廣磚瓦文化及其工藝,藉由既有趣又療癒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獨特傳統工藝的魅力。

三和瓦窯創立大樹瓦窯文化協會積極推動文化導覽與 DIY 體驗。圖片來源:FB@三和瓦窯-台灣味的磚瓦文創商品
▲三和瓦窯於去年文博會,以台南建城
400 年主題為發想,特別製作台灣老街巴洛克建築
DIY 商品,展現台灣的繁榮發展。圖片來源:三和瓦窯提供

環保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為己任

三和瓦窯在文創商品的創新外,也不忘肩負環保責任,積極將成品中的廢棄磚材轉化為環保磚,並應用於園區整修或商品再製,例如 DIY 中的喜瓦拼貼,正是將不夠完美的瓦片再製成可供小朋友發揮的磚片或瓦片,類似馬賽克的做法,讓小朋友能天馬行空地發揮創意,進而提升專注力、創造力和自信心。

三和園區採用廢棄磚並以馬賽克方式鋪設步道。圖片來源:三和瓦窯提供

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型環保材料,三和瓦窯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品牌計劃逐步引入更多環保材料,並確保其經過一系列精密的實驗與測試,以保證不會影響產品品質;正是三和瓦窯對品管嚴格的要求,以及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才使得百年建物至今依然屹立不搖,展現出不凡的穩固與長久生命力。

全台唯一現存日治時期「習字磚」,收藏於南投縣文化園區;三和瓦窯的習字磚,仿古並呼籲和提倡環保的重要。
圖片來源:三和瓦窯提供

躍上國際舞台,為磚瓦文化開啟新視野

三和瓦窯走過百年歲月,始終堅守對傳統工藝的執著與對品質的極致追求。無論是精雕細琢的手工磚瓦,或是對歷史建築的悉心修復,這份傳承讓三和瓦窯在現代社會依舊閃耀獨特光芒;即便面對自動化生產的挑戰,三和瓦窯並未輕易妥協,反而巧妙融合手工技藝與創新設計,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滿足當代市場需求,成功與國際市場接軌,展現品牌的靈活與遠見。

三和瓦窯在面對自動化生產的挑戰並未輕易妥協,反而巧妙融合手工技藝與現代化技術。圖片來源:FB@三和瓦窯-台灣味的磚瓦文創商品

國際知名設計師橋本夕紀夫(Hashimoto Yukio)的作品被稱作「新東方主義」,從日本東京半島酒店、京都二條城悅柳酒店到台北晶華飯店 Robin’s 牛排屋、故宮晶華與信義誠品設立的餐廳泰市場,都能見到其匠心之作。尤其台北晶華酒店 Robin’s 牛排屋於兩次商業空間設計裡,所採用的壁磚都是委託三和瓦窯客製,無論是磚紅色還是灰黑基底,皆展現台灣百年磚瓦工藝之美。

三和瓦窯的故事,不僅是對工藝的堅守,更是對歷史文化的致敬。身為三和瓦窯第四代的李珮婕遊歷各地,沉浸於各國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之中,她深刻體悟——令人著迷的並非現代高樓大廈,而是那些承載歷史記憶的古建築,正如品牌傳承者所言「磚瓦文化不曾消失,只是曾被淡忘過。」事實上,磚瓦建築自古以來便深植於我們的環境之中,從荷蘭人建造的安平古堡,到全國各處的紅磚巴洛克建築,這些歷經世代更迭的磚瓦建築,見證時間的流轉與文化的延續,使這份傳統在現代社會綻放嶄新的生命力。

▲三和瓦窯行銷主理人——李珮婕 Eva Lee
(攝/白儀芳(MEANWHILE Studio);妝髮/Nikko)

三和瓦窯

官網:https://www.sanhetk.com.tw/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anhe.net/?locale=zh_TW

托可生活誌合作夥伴

攝影團隊:白儀芳 / MEANWHILE Studio
https://www.instagram.com/baiyiifang
妝髮師:Nikko
https://www.instagram.com/nikko_s_working_arelax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