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節結束後不久,緊接而來的便是 2 月 12 日的元宵節。提到元宵節,多數人會聯想到吃湯圓、猜燈謎和逛燈會,作為中華民族最具象徵性的傳統節慶之一,元宵節歷經千百年傳承,不僅被稱作是「中國情人節」,更隨著時代發展而在全球各地綻放獨特光彩,從古代宮廷精緻典雅的花燈,到民間繽紛熱鬧的燈藝,再到今日結合科技的光雕秀,這場燈火盛宴見證了文化與創新的交融;隨著時代演進,元宵節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成為藝術與科技交相輝映的舞台,讓這份千年習俗在時代更迭中持續閃耀。

元宵節最早回溯至秦漢時期
元宵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漢武帝因聽從方士謬忌之言,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並於正月十五夜通宵祭祀太乙神,燈火輝煌,加上夜空時常可見流星劃過,逐漸形成張燈結綵的習俗。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漢明帝篤信佛法,受蔡愔建議,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民間遂紛紛效仿,最終促成元宵節的初步形成。

隋朝時,元宵節已經完全確立,而到了唐朝,賞燈活動進一步興盛,無論京城或鄉鎮皆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火樹銀花,熱鬧非凡。宋朝時,燈節延長至五天,燈飾款式更加多樣,逛燈市成為一大樂事。至明清時期,元宵節已被視為春節的收尾,慶祝活動也更加豐富,包括吃湯圓、賞燈、娛樂遊行等,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表演輪番上陣,煙花燃放更將節慶氛圍推向高潮。

明朝燈節持續時間尤長,自正月初八點燈起至十七夜落燈,歷時十天,展現歌舞昇平的盛況,而清朝雖僅維持三日,燈火仍然璀璨奪目,燈飾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極具吸引力。此外,明代宮廷內亦張燈結綵,模仿民間風俗設市集,並安排雜技、百戲等表演,宮中煙花與爆竹齊放,孩童提燈遊玩,讓整個元宵節更加熱鬧非凡。

傳統燈藝傳承至今
傳統燈藝的流傳,依賴於匠人世代相承的技藝與地方文化的堅守。例如,泉州花燈以紙為主材,配合竹篾骨架與剪紙裝飾,細膩描繪傳統戲曲故事;福州通草燈則以通草纖維製作燈面,呈現半透明質感,色彩層次豐富;台南竹編燈承襲南方竹藝精髓,以細膩的竹篾結構塑造立體造型,極具藝術價值;還有始於唐代的四川自貢燈會、發跡漢代的上海豫園燈會等活動中的百年技藝,雖歷經時代變遷,仍以不同方式在各地燈會中展現獨特魅力。

融合科技打造新穎燈光秀
進入科技時代,元宵燈會的展演方式亦產生巨大變革。近年來,隨著 AI 與光影技術的進步,燈會從傳統的手工燈籠演變為沉浸式光雕藝術,透過 3D 投影技術,大型建築得以成為光影畫布,動態燈光秀取代靜態燈籠,以震撼視效吸引觀眾。像是 2025 年桃園燈會裡其中一個主燈展演場,以「棒球」為主題融合創新科技,運用動態捕捉、AI 體感偵測、AR 與 VR 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元宵燈會的變遷,不僅是技術發展的體現,更是文化生命力的象徵,燈會在歷史洪流中不斷演進,仍舊閃耀於每一個元宵夜晚,為人們帶來視覺與文化的雙重饗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