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etflix《苦盡柑來遇見你》倍速觀看爭議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觀看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IU 與朴寶劍所主演的《苦盡柑來遇見你》在播出後引發了一場關於「倍速觀看」的討論。IU 受訪時提到,她對於現代年輕人習慣用 1.5 倍速,甚至更快的速度來看劇感到震驚,她認為,影集的節奏是導演、編劇、演員們精心設計的,目的是讓觀眾沉浸在故事氛圍中,因此特別呼籲大家:「拜託,在看我們的劇時,請用正常倍速觀看吧!」然而,為什麼越來越多現代人選擇以 1.25 倍、1.5 倍甚至 2 倍速來消化影視內容?這種觀看習慣,究竟是為了效率,還是反映了我們生活節奏的轉變?

▲ (圖片來源:Netflix)
▲ (圖片來源:Freepik)

資訊時代的焦慮感:時間不夠用了

在短影音與社群媒體主導的時代,觀眾的注意力變得更加碎片化。短短幾秒鐘的影片、快節奏的資訊流,使我們習慣了「速食內容」,一旦影視節奏稍慢,就容易產生焦躁感。當「時間管理」成為現代人必備的技能,倍速觀看成為了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方式,讓人在短時間內消化更多內容。

▲ (圖片來源:Netflix)

此外,隨著 OTT 平台與 YouTube 內容爆炸式增長,劇集、電影、紀錄片、Vlog、Podcast 等內容應有盡有,面對這麼多選擇,觀眾不僅要「看完」,還想「看更多」。倍速觀看的興起,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人「害怕錯過」(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

▲ (圖片來源:Freepik)

習慣速讀,也習慣速看?

現代人不僅習慣倍速觀看,還習慣快速「掃讀」資訊。不管是滑手機瀏覽新聞、看社群貼文,還是閱讀電子書,許多人都會快速瀏覽,挑選關鍵字,甚至直接搜尋結論,這種「關鍵資訊至上」的閱讀模式,也延伸到影視觀賞中——我們不再願意耐心等待劇情發展,而是想直接進入高潮橋段,快速吸收故事精華。因此,倍速觀看已不僅僅是「節省時間」,更像是一種「習慣變遷」,反映了現代人如何消費資訊與娛樂。

▲ (圖片來源:Netflix)

情感體驗的流失:當故事變成資訊

但問題是,影視作品並不只是資訊的堆疊,而是由影像、音樂、節奏、演員表演共同編織出的情感體驗,導演精心設計的留白、細膩的情緒鋪陳,甚至是一場無言的對手戲,都可能因為倍速播放而大打折扣。

▲ (圖片來源:Netflix)

在《苦盡柑來遇見你》的討論中,有許多觀眾也表示,當他們改回正常倍速後,才真正感受到劇情的細膩層次,一場眼神交會的戲、一句緩緩道出的台詞,都帶來了更深的情感共鳴。換句話說,當我們以倍速觀看一部劇時,也許得到了「資訊」,卻失去了「感受」。

▲ (圖片來源:Netflix)

或許,我們可以在觀賞影視作品時稍微放慢腳步,給自己一個真正沉浸於故事的機會。畢竟,影像的魅力不僅在於「知道了什麼」,更在於「感受到了什麼」,正如 IU 所說:「請用正常倍速觀看吧!」這不僅是對作品的尊重,也是在快節奏的世界中,給自己留下一點細細品味的空間。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