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精選】青花瓷透過 AI 走出玻璃櫃!台灣如何將千年藍白釉下彩,以數位科技重寫東方美學?

青花瓷,這項起源自唐代、興盛於明代的中國陶瓷工藝,以其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技術,成為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不僅代表著東方審美,也曾是全球貿易的寵兒;然而,當人類邁入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的時代,這種被視為「工業化前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瓷器」,如今也正嘗試以全新方式與世界對話。青花瓷,能否在 AI 時代下重寫它的文化價值與傳承路徑?

源自唐代的「東方的藍與白」

根據揚州與洛陽等地的考古發現,青花瓷的形式至少可追溯至唐代,當時已經出現白地藍花器物。最重要的早期實例是 1998 年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打撈出來的一艘約 830 年歷史的阿拉伯沉船「黑石號」,其所載瓷器外觀已非常接近標準青花瓷,證實中國青花瓷在中世紀時期已參與國際貿易。

▲清康熙青花西洋仕女花觚外銷瓷,現藏巴爾的摩華爾特斯美術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宋元時期的文獻記載中青花瓷相當罕見,明初社會風氣對元代工藝持鄙視態度,加上反感外族入主,導致青花瓷起源被誤解,以為明代首創青花;而現代考古則推翻此說,指出青花瓷起源較早。明代則被部分學者視為中國瓷業的黃金時代,尤其是青花瓷達到工藝與審美的高峰,其中以「永樂青花壓手杯」為代表,具有明確款識並且現藏於北京故宮,標誌著青花瓷的成熟;當時景德鎮成為青花瓷製作的中心,釉下鈷藍色彩與純白瓷胎的鮮明對比,創造出清新、雅致且精緻的風格。

▲(左後)永樂青花龍紋扁壺、(右前)永樂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大維德基金會藏品於大英博物館展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代青花瓷除了皇室和貴族使用外,也大量外銷,逐步融入全球收藏體系,成為「東方的藍與白」象徵,歷史影響深遠。明代瓷器涵蓋了 17 個朝代,除建文、洪熙、泰昌三朝外,均有傳世或考古出土作品,且傳統瓷學將明代分為「永宣」、「成弘」、「嘉萬」三個重要時期,反映其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關鍵地位。

▲明代景德鎮窯葡萄紋大盤,現藏大英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新舊世代碰撞新火花:青花瓷與 AI 的結合

時至今日,新北鶯歌的青花瓷產業面臨工藝失傳、產業衰退與市場變化的挑戰,正積極借助 AI 技術尋求突破。擁有逾兩百年陶瓷工藝歷史的鶯歌,素有「台灣景德鎮」美譽,但隨著 1990 年代全球化浪潮推動製造成本轉移,產業逐漸沒落並轉型為文化觀光小鎮;儘管如此,當地陶藝工作者依然致力於工藝傳承與創新,在新北市文化局推動的「鶯歌產業風貌創新計畫」下尋得轉機。

▲安達窯打造富有台灣特色的青花瓷碗盤禮品組。圖片來源:FB@安達窯 

該計畫結合生成式 AI、釉藥調控與異材質融合等技術,促進在地業者與設計團隊攜手合作,開發具代表性的創新商品。其中,「鶯歌產業風貌創新計畫」進一步輔導在地廠商進行商品開發與跨界合作,促進陶瓷工藝的經驗傳承與技術創新。以安達窯為例,品牌運用釉燒技術,融合台灣茄芷袋的經典三色,創新演繹復古色彩與青花瓷工法的結合,打造出極具台灣特色的青花瓷碗盤禮品組。

▲安達窯打造富有台灣特色的青花瓷碗盤禮品組。圖片來源:FB@安達窯 

另一方面,學界也透過數位技術為青花藝術開啟新篇章。東海大學數位創新碩士班主任周忠信教授,便以人工智慧與設計創新為核心,發展出「青花 AI」與「智慧水墨 app」等技術,創作出一系列「數位青花」作品,探索計算美學(Computational Aesthetics)於視覺藝術中的應用。他於 2017 年在臺中市政府展出多幅融合東方元素與 AI 技術的創作,包括以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為主角,由智慧水墨自動生成的〈傳唱東海〉,以及由「青花 AI」自主創作的〈樹梢台中〉,被視為全球第一幅由人工智慧生成的青花藝術作品。

▲東海大學數位創新碩士班主任周忠信教授以青花 AI 與智慧水墨 app 創作一系列「數位青花」作品。圖片來源: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傳統的未來:青花瓷如何延續文化意義?

AI 與青花瓷的結合,並非取代傳統,而是一種新的傳承與轉譯方式。從安達陶瓷的 AI 生成圖案,到藝術展中的互動體驗,青花瓷不再只是靜態展品,而是成為能被參與和再創的「共創文化」;藝術與文化專家普遍認為,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傳統工藝新的意義。青花瓷的釉下藍與白,如今不僅是博物館中珍藏的歷史記憶,更成為演算法的學習樣本、互動設計的元素與數位藝術的創作靈感;從景德鎮到鶯歌,從鈷藍到光譜藍,從手工筆觸到 AI 生成,青花瓷正以融合創新與文化的方式,展開新一輪的全球旅程。

▲1351 年元景德鎮窯大維德花瓶,大維德基金會藏於大英博物館展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