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7 年持續推廣至今的嘉義市雲霄社區重要傳統技藝「剖香腳」展演活動,在停辦 2 年後於今年 4 月 7 日在嘉義市立博物館重新展開。這項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技藝,最早是由內安雲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廣禮發起,每年在社區內公開展演,於 2021 年起移師嘉義市立博物館戶外圓形廣場辦理,讓更多在地學童及遊客體驗並認識這項與諸羅文化息息相關的古老技藝。


什麼是剖香腳?
香腳是拜拜用的香,剖香腳是指製香的過程。傳統的香腳是純手工製作,過程從鋸竹、去竹節、浸竹、剖青、切片、切絲,到綁香腳花展花曝曬,每一根香腳都代表著製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珍惜。

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
雲霄社區從事剖香腳的歷史超過百年以上,早期生活清苦的雲霄社區婦女為協助家計,人人都練得一手熟練剖香腳技術,家家戶戶幾乎以剖香腳為業,雲霄社區曾是南台灣最大的香腳產地,享有「香腳原鄉」之美譽,形成地方特色,曾有人讚嘆「雲霄厝一年四季皆開花,開的是香腳花」,雲霄厝剖香腳的盛況可見一斑。

剖香腳製造過程
今年的剖香腳展演活動,由這項技藝的唯一傳承人且具 60 年以上剖香腳經驗的邱錦雲老師親自示範,透過邱老師熟練的鋸竹、剖片及剖絲技藝操作下,每根竹筒能剖出一千多支細長的香腳,再將它們捆成一束束的香腳花,形成一朵朵美麗的香腳花束。

隨後,由製香師傅蔡增成負責進行製香過程,蔡增成老師在近 2 公尺的圓盆前,把打好底的香腳浸水,然後撥、滾、甩、抖、搓,以中藥與檀香為基底的香粉就這樣均勻的附著在一支支香腳之上,同樣的過程反覆 4-6 次,就可以製作出尺 3、尺 6、尺 7、尺 8的手工精緻清香。

逐漸被機械化取代的文化資產
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械化的製作方式逐漸取代了手工,但這項手工藝的價值依然無可取代,而邱錦雲老師也被申請提報為「剖香腳」傳統技藝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今日文化局也特別邀請審查委員進行現場訪查。

剖香腳傳統技藝展演活動
「剖香腳傳統技藝」展演活動舉辦至今已累積超過上萬人參與,並獲得眾多的讚譽,這項活動不僅是對這項傳統工藝的保存,更是對嘉義市深厚文化的禮讚,手工製香的技藝雖已逐漸被機械化取代,但「剖香腳」作為嘉義市文化的一部分,依然在人們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