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苦盡柑來遇見你》將觀眾帶回 1950 年代的濟州島,透過愛純(IU 飾)與母親之間的動人故事,勾勒出當地「海女」(해녀)世代相傳的堅韌生命力。愛純的母親是以大海為生的海女,她每日潛入冰冷的海水中,以肺活量和經驗換取生計,這樣的畫面不僅展現母女間細膩深刻的情感,也讓人得以窺見海女文化數千年來的辛酸與傳承。
談及海女,許多人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濟州島,但其實這種勇敢逐浪的傳統並不僅限於韓國,世界各地——甚至台灣——都有屬於自己的海女文化。這些女性在不同的海域中,以雙手與堅定意志與海搏鬥,書寫著一段段屬於海女的故事;如今古老的傳統或許正面臨挑戰,然而她們的精神與文化,依然在浪花之間閃爍著不滅的光芒。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1.濟州島海女起源
濟州島海女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至西元 434 年,而真正成為當地漁撈主力則是在 17 世紀。當時,為了填補男性勞動力的短缺,女性逐漸接手潛水捕撈的工作,並發展出獨特的海女文化;同時,這種職業結構也塑造出濟州島半母系氏族的社會形態——男人負責照顧家庭,女人則出海討生活。這樣的傳統代代相傳,海女們從小便開始學習潛水技巧與海洋知識,成為大海的女兒。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2.濟州島海女「趕海」方式
海女的工作被稱為「趕海」,最大特色是以自由潛水方式捕撈——不配戴氧氣筒,全憑一口氣潛入深海,她們能在水下憋氣約兩分鐘潛至 20 米深,僅靠膠鞋、潛水衣、護目鏡、救生繩,以及漁網與尖刀作業。
趕海有兩種方式:從岸邊游至淺海,或乘船至遠海後潛水。經驗較淺或年長的海女多選擇近海,而遠海作業時,船上會準備火盆防止失溫。這項技能需長年訓練,海女從 8 歲開始學習,15 歲加入海女童軍,待能精準掌握水下氧氣與壓力後,方能正式上工;如若錯估氧氣量不僅危險,也影響收穫。

海女每日可潛水百次,每次約一分鐘,即便寒冬仍在海裡奮戰七小時,捕撈鮑魚、章魚、海膽等海產,她們出水時會發出獨特的「呼伊呼伊」口哨聲,既幫助換氣,也延長工作時間;此外,海女擁有卓越的肺活量、抗壓性與抗寒能力,甚至能閃避大魚。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3.濟州島海女分階級
海女的工作環境充滿危險,單獨行動難以生存,因此她們成群入海,並遵循嚴格的階級制度。從高到低依序為:大上軍(領袖)、上軍、中軍、下軍以及年輕的潛水童軍。地位決定了潛水區域與岸上休息位置,而晉升上軍不僅需技術精湛,還得具備領袖氣質與良好品行。而濟州島約有 100 個海女群體,每個村莊各自為營,遵守明確的捕撈範圍與方法,以確保海洋資源永續;此外,她們每年進行 2 至 3 次海岸清理,維護生態環境,這項技能由母親與前輩親自傳授。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4.濟州島海女銳減
1950 年濟州島的海女人數曾高達三萬人,至 1960 年仍有 21% 的女性島民以此維生。她們憑藉卓越的潛水技術,捕獲的海產量占全島六成,因此被尊稱為「濟州的母親」;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年輕人陸續前往韓國本島發展,導致海女人數大幅減少。
1960 年濟州島尚有 26,000 名海女,如今僅存約 4,500 人,其中 60 歲以上者占 84%,高齡化問題尤為嚴峻。濟州政府官員楊熙凡 2014 年曾表示「未來 20 年內,多數海女將相繼離世,除非能夠吸引新血。」村莊潛水組織管理人 Kim Hong-Chul 也坦言「現存的海女可能是最後一代。過去,許多女性因缺乏教育與工作選擇而成為海女,但現代的濟州女性擁有不同的職業追求,這正是我們面臨的困境。」甚至有海女受訪時提到,她的女兒根本不會游泳,顯示著這項傳統職業正逐漸走向式微。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5.濟州島海女曾被汙名化
過去海女這項養家餬口、支撐島上經濟的職業,竟一度遭受「污名化」。由於早年沒有潛水衣,海女們只能穿著自製服裝下海,裸露的肌膚引來島民的異樣眼光,甚至被貶稱為「潛女」,意指放蕩的女性,使這份職業曾不受尊重。而長期的歧視與誤解,使許多海女對外界關注感到排斥,她們不願在工作時被拍攝,也不喜歡成為他人談論的話題,甚至對海女相關的紀錄片在濟州上映抱持抗拒態度。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6.列入「無形文化資產」
儘管海女這一職業歷經興衰,但這項珍貴的傳統文化終於在 2016 年成功申遺,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台灣譯作無形文化資產);除了韓國濟州島外,日本目前也正積極推動海女文化的申遺工作,旨在保護與傳承這一獨特的傳統技藝。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7.海女引發的職業傷害
《苦盡柑來遇見你》中女主角愛純執意不讓女兒繼承母業成為海女,並且為此與婆家對立,維護女兒的人生。愛純的態度會如此堅決,不僅是這份工作奪走了母親,同時也飽含諸多危險與健康問題。隨著高齡海女的生理機能退化,潛水伕病和關節炎日益普遍,本來就已經很險峻的工作,似乎變得更加危險;海女在工作時經常面臨食人鯊、雷擊、暴雨等威脅,也有可能因為突發疾病而溺水,最常見的死因是心肌梗塞。

其中紀錄片《水下呼吸》的導演高英希在觀察海女生活七年後發現,每年都會發生死亡事故,其中超過一半的死因與水下呼吸有關,因此取此為片名。此外,海水水溫上升引發的「白化現象」、海洋資源的枯竭以及養殖業的發展,都是海女文化發展的重大障礙。

從《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海女文化 8.台灣也有海女文化
除了濟州島,韓國本島也有海女文化,這樣的傳統不僅存在於韓國,還遍及多個國家。日本也是其中之一,當地的海女主要採集珍珠和鮑魚,並且遍布由南至北的九個縣的海岸。與韓國海女不同的是,日本的海女可以坐船出海,然後再潛入水中,具有不同的出海方式。
台灣也有海女,但與韓國和日本的專業海女不同,台灣的海女文化更多是以副業為主,並且主要分布於北海岸、基隆、東北角、東海岸,尤其在宜蘭、花蓮、台東及澎湖縣的七美和蘭嶼等地。儘管各地的海女趕海方式不同,但她們共同承擔著這項傳統,並持續在各自的土地上延續著這份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