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精選】百年民藝從京都出發:《百年特展:京都編織的日常之美》走進生活的美學革命

2025 年迎來了「民藝運動」誕生一百週年的歷史時刻。百年前,一場悄然興起於京都的審美革新,透過對日常器物的重新注視,改變了人們對工藝、藝術與生活的看法。如今,這場以「無名性、實用性、生活之美」為核心的運動,不只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篇章,更在當代掀起一波對日常美學的再思考。

▲ (圖片來源:X)
▲ (圖片來源:X)

民藝運動是什麼?

「民藝」是「民眾工藝」(民衆的工藝)的簡稱,最早由日本思想家柳宗悅在 1925 年提出。他與陶藝家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等人在京都相遇,因共同熱愛民間工藝與宗教藝術,特別是在研究「木食佛」佛像的旅途中,彼此進行深度討論,進而提出「民藝」這一全新觀點。

▲ (圖片來源:X)

在現代化與工業生產急速發展的背景下,「民藝運動」試圖守護那些由民間匠人所創作、非出自名家之手的日用品。這些物件雖不華麗,但兼具實用性與樸素的美感,體現了生活與手工的深厚連結。到了 1926 年,柳宗悅與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富本憲吉四人聯名發表設立《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志向書》,並於 1936 年正式成立「日本民藝館」,將這場審美運動推向更廣闊的視野。

▲ (圖片來源:X)

京都:民藝誕生的溫床

1923 年關東大地震後,柳宗悅因災情而移居京都,並在當地居住近十年。這段時期,他與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等人在早市或民間市集中蒐集日常陶器與生活雜器,也在這座歷史文化城市裡逐步建立起民藝的審美觀。

▲ (圖片來源:X)

京都作為日本文化與工藝的重鎮,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更成為民藝精神「簡樸、無名、自然」得以實踐的理想場域。從明治到昭和的時代轉折,「民藝」為日本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視角:日常之中亦有美,無需標榜名家,手工與實用本身即是一種藝術。

▲ (圖片來源:X)

百年特展:京都編織的日常之美

為紀念民藝百年,由京都相關機構策劃的《民藝百年——京都編織的日常之美》特展,不僅回顧民藝運動的發展脈絡,更深入探討京都與民藝之間的深刻連結。展覽從「木食佛」佛像出發,串聯起從上加茂民藝協會活躍成員黑田辰秋、青田五良的作品,到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英國陶藝家伯納德・利奇為「民藝館」與「三國莊」製作的工藝珍品。

▲ (圖片來源: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此外,展場亦展出柳宗悅等人從日本各地蒐藏的器物,包含芹澤銈介、棟方志功等民藝運動代表工藝家之作,展示手工藝中蘊藏的地域文化與生活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還納入許多推動民藝運動的京都在地力量:包括英語學者壽岳文章、老字號甜點鋪鍵善良房、祇園料理店十二段家,以及建築推手上田恆次的文獻與作品,共同勾勒出一座城市如何織就百年日常之美。

百年特展:京都編織的日常之美

展期:2025 年 9 月 13 日(週六)- 12 月 7 日(週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主館南迴廊 1 樓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