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精選】藝術結合文資!臺南「府城城垣節」5/3 開跑,以 4 大藝術形式 + 2 類串聯活動打造跨越 300 年的城市展演

三百年前的臺南,為了防禦與治理建起了府城城牆,雖然如今城垣多數已無形,僅剩 3 座大城門與部分城垣殘跡仍留在府城,但這座古城的記憶仍深藏於城市紋理之中。今年適逢府城啟建三百週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特別結合在地文化團體共同策劃自 5 月 3 日至 5 月 11 日為期 9 天的「府城城垣節」,透過藝術展演、互動旅行與市民參與形式,邀請大眾重新走進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場,開啟一場橫跨時代的文化探索。

▲ (圖片來源:wiki)
▲ (圖片來源:wiki)

臺灣府城命名

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 年後因行政區改制(臺灣府分割出臺南府)而改稱臺南府城,臺灣府城的範疇主要為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的範圍以及附近的東、南、北區的小部分,而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區舊聚落(一鯤鯓)之間則是昔日的臺江內海。

▲ (圖片來源:wiki)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臺灣府城城垣殘蹟指建立於 1788 年今日台灣臺南市所僅留部份殘蹟,其中兩段殘蹟規模較大,和另一小段殘蹟原列為市定古蹟,2020 年 12 月底與兌悅門、大南門、大東門與巽方砲台以「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通過文資審議升格為國定古蹟。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府城城垣節

為紀念臺灣府城啟建 300 週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以府城城垣 300 年辦理「府城城垣節」,展開自 5 月 3 日至 5 月 11 日跨雙週末的盛大紀念活動,5 月 3 日將由臺灣府城隍廟睽違二十年舉辦巡城遶境「巡城祭」,為城垣節揭開序幕,城隍爺將盛大巡視城池並帶領民眾一同走訪府城舊跡。

▲ (圖片來源:臺灣府城隍廟)

5 月 9 日下午則有古都基金會號召全民至府城各城門,一齊於 17 時 25 分牽手響應「五九圍城」,市府也將在當日打開大南門城門、帶領大家入城護城去,並展開 5 月 10 至 11 日的「城是生活嘉年華」,結合互動、展演、市集盛大紀念府城城垣 300 週年。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4 大藝術形式 + 2 類串聯活動

文資處為迎接府城城垣節,特別透過 4 大藝術形式與 2 類串聯活動,結合城牆記憶、地方人文與現代藝術,打造出一場跨越時空的城市慶典,展開大眾對於臺南這座城市的想像,深入發掘府城城垣 300 年的獨特魅力。

▲ (圖片來源:臺灣府城隍廟)

4 大藝術形式:府城隍巡城祭

「巡城祭」除了象徵府城隍巡視城池,也可讀作「尋城記」,城隍爺將帶領民眾一同走訪府城舊跡,尋覓那些因時代更迭拆除、遺失的城門。遶境路線將依循舊城輪廓,經過大東門、大南門、大西門、大北門四座城門,象徵府城隍爺巡查四方、庇佑城內安泰。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4 大藝術形式:城牆藝術裝置

其二即為由透南風工作室與稚葉社創媒合艸非火 Fake Fire Atelier,為府城隍廟設計的東西南北大門及青年路的歡迎門藝術裝置「城城點點」,系列作品將在東西南北小門與大南門城、大東門城展出,作為歷史與未來的連結點,展出期間為 5/1-6/1。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4 大藝術形式:纖維藝術創作

其三則為透南風工作室、策展人兼藝術家林佩穎以及二位女性藝術家孫佳暄、曾靖婷參與創作的「織流:纖維藝術創作展」。以纖維編織藝術創作為媒介,並特別透過共創工作坊,由社會大眾、國小學童、國內外旅客共同協力完成,並將藝術成果立足在大西門原址週邊的西市場、淺草新天地、寶美樓。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4 大藝術形式:環境劇場

第四大藝術則為於 5 月 4 日上、下午演出的「消失之城」環境劇場,考量位於樹林街上的城垣是現存較完整的遺跡,本次特別邀請鄰近的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與南大校友所組成的戲團「阿伯樂戲工場」,以代表城垣之始與末的歷史事件「朱一貴鴨母王之亂」與「英國宣教師巴克禮」為戲劇軸線,沈浸式地帶領觀眾移動於延平郡王祠至樹林街、小南城隍廟等地觀賞互動演出。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2 大串聯活動:數位集章闖關活動

府城城垣節還設計 2 大互動式串聯活動,以集章、小旅行,讓市民可以從遊戲與走讀活動中親近城垣生活圈。「集章串聯」包含線上 LINE 闖關與實體戳章活動,參與者可依照地圖走訪城牆遺址,完成任務後,於 5 月 10 日至 11 日間至大南門公園參加《城是生活嘉年華》兌換限定好禮,體驗一場知性又有趣的文化尋寶之旅。

▲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資處)

2 大串聯活動:進城趕集五條主題小旅行

另一重點活動為「我城!欲去府城趕集!」規劃五條主題小旅行,分別是鯤鯓地區入府城、北路官道入府城、內山地區入府城、小東門外入府城、西關水路入府城,將於 5 月 10 日帶領民眾重溫進城路徑,體會過去清代從城外走進不同城門口的城市風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