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生死自決!安樂死膠囊艙「Sarco Pod」瑞士亮相,再掀法律人道爭議!

你認同「安樂死」嗎?全球對於安寧照護、安寧醫療的討論日益關注,日前於瑞士所發布的「安樂死膠囊艙」(Sarco Pod),引發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Sarco 膠囊座艙可能將在幾個月內於瑞士啟用。
(圖片來源:Sarco 官
網)

「安樂死膠囊艙」於瑞士正式發表

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的團體「最後的避難所」( The Last Resort ),在 7 月 17 日於瑞士蘇黎世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由支持並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的國際非營利組織「解脫國際」( Exit International )所開發,「死亡人權醫生」的澳洲安樂死倡議人士,菲利普·尼奇克( Philip Nitschke )為此組織的負責人。

The Last Resort 執行長 Florian Willet 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Sarco Pod 引起了高度的討論,有人已經在詢問其用途。」他預計這款裝置將會很快進行部署,並稱之過程為「向永恆睡眠的和平過渡」。

「安樂死膠囊艙」如何操作?

這一款外形像太空艙的 Sarco 膠囊座艙,於 2019 年首次亮相,由 3D 列印而成,在荷蘭的研發費用超過 65 萬歐元,耗時 12 年。Sarco 膠囊座艙可容納最高為 5 英尺 8 英寸身長的人,目前尚未在人類或動物身上進行過測試。

操作的原理是,同意結束自己生命的人躺在座艙裡面,在使用 Sarco 膠囊艙之前,個人必須強制通過精神評估以確認其心理能力。一旦進入膠囊,使用者需回答自動問題,以確認自己的身份、位置,以及對按下啟動過程按鈕的結果的理解。問題回答後,按下一個按鈕,在氣密環境下迅速注入氮氣,減少氧氣比例。使人慢慢失去知覺,並在 10 分鐘內「平靜」離世。

目前,Sarco 膠囊艙的售價在 4000 美元到 8000 美元(約 12.4 萬台幣)之間,正在瑞士進行最後準備,預計數月之後開始使用。用戶只需支付 18 瑞士法郎(約新台幣 632 元)作為氮氣成本。

「安樂死膠囊艙」引起諸多爭議

可以合法安樂死的國家僅為少數,如加拿大、比利時等,而瑞士是全球第一個合法實施被動安樂死的國家,在1941 年就將輔助自殺合法化,在不牽涉利益的前提下提供藥物或器具協助他人終結生命,在瑞士並不違法。

不過,Sarco 膠囊艙的正式發布,依然引發法一連串法律和道德的爭議,目前瑞士西南部瓦萊邦的醫生已經禁止使用這款儀器,其他邦則仍持保留態度。

而瑞士沙夫豪森州(Schaffhausen)的檢方,率先提出了法律及道德上的隱憂,檢察官彼得·史蒂赫(Peter Stiche)在瑞士報紙《Blick》表示,具體來說,任何以安樂死膠囊艙協助他人死亡者恐面臨最高 5 年徒刑。在瑞士刑法第 115 條規定,「出於自私原因誘導、協助自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這包括自願自殺帶來的經濟利益。尤其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絕大多數的安樂死組織都是嚴格地作為非營利組織運作。

另外,根據《紐約郵報》的報導,引述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項研究結果,如果安樂死膠囊艙故障,使用者將無法如期進入無意識狀態,會在感受痛苦下迎接死亡。

安樂死的定義

根據世界醫學會(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的定義,安樂死( Voluntary Euthanasia )是醫生透過藥物或器材,在病患自願請求下,由醫生進行干預並結束其生命。另一種時常會混淆的是醫生輔助自殺( Passive Assisted Suicide),是病患仍有決策能力時自願請求下,醫生根據病患要求開立或提供藥物,由病患自己結束生命。兩者最主要的差異為結束病患生命的行為是由醫生執行,或是由病患自己執行。

(圖片來源:freepik)

全球安樂死的現狀

根據 ProCon.org 及維基百科的 2023 年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 7 個國家通過安樂死合法化,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在 2015 年以前陸續通過法案,而加拿大、西班牙及紐西蘭則是在近年陸續通過。另外,澳洲有多數省份已經通過安樂死相關法制,陸續於 2023 年起開始實施。

瑞士、奧地利及美國部分區域則可以有條件的由醫生輔助自殺。需要釐清的是,瑞士雖然是許多報章媒體時常提及的安樂死地點,但實際上瑞士法制僅可以讓醫生合法輔助自殺,醫生主動干預病患生命的安樂死在當地並不合法。

德國在 2020 年最高法院解禁商業性安樂死行為、義大利 2022 年國會議員投票贊成應立法允許病患有自願協助死亡的權利。而目前正面臨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雖然有許多關於安樂死的相關討論,但目前並無任何一條法律,允許醫生可以經病患要求主動干預或提供藥物結束其生命。

我們的臨終,有沒有自由?

在高齡化社會,臨終議題需要全民關注,包括醫療人員、政治人物和一般民眾。雖然安樂死話題時有討論,但社會仍難達成共識。安樂死涉及的重點不僅在於病患的選擇,更在於「借他人之力」完成,使醫療人員面臨倫理困境。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醫師誓詞及世界醫學協會政策均要求醫師不參與安樂死,政府不宜積極推動。

安樂死是通過人工手段縮短生命,而安寧緩和醫療則讓病人自然死亡。馬偕醫院的蘇文浩醫師強調,安樂死旨在追求「死亡品質」,而安寧緩和醫療則追求臨終前的「生活品質」,兩者訴求不同。國民健康署進一步解釋,安寧療護並非消極放棄,而是在專業評估後避免無效治療,幫助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共享最後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