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眾運輸博愛座,近期衝突不斷,博愛座爭議引起大眾熱烈討論!基於良善美意的博愛座,為何成為衝突的導火線?一起來深入了解,「博愛」的定義和「讓座」的認知!
博愛座的由來
博愛座的英文是「 Priority Seat 」,直譯做「優先席」,在香港又稱「優先座」,起源於北歐國家的「無障礙環境」,目的是在照顧身障族群的不便,希望他們能和一般人一樣,可以正常順利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而隨著時代演進,博愛座也開始提倡孕婦、傷者、病患、年長者、孩童等特定族群優先使用。
通常,博愛座的設計會與其他座位有所區別,藉此呼籲民眾讓座給有需求的乘客。而因博愛座是體現社會溫暖的表現,也沒有硬性規定,不方便或不慎忘記讓座的乘客,是不會因為沒有讓座受到處罰。
台灣何時有博愛座?
而台灣博愛座的制度,約起源至民國 70 年,當時在台北市,連續發生多起年長者搭乘公車,造成意外摔傷的事件。因此,台北市政府在公車上設置博愛座並倡導博愛座制度,後來,其他各大交通工具也陸續跟上博愛座制度,讓行動不便或是需要的人優先使用。
根據目前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大眾運輸工具應規畫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的無障礙設施及設備,未提供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提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其比率不能低於總座位數的 15%。
衛生福利部在日前表示,早已開始針對博愛座存廢與否,搜集多方意見,希望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53 條第 3 項中提到的「老弱婦孺」,修正為「有其他實際需要者」,來擴大優先乘坐對象,讓有需要的人也能安心乘坐。
讓與不讓? 5 國的「不讓座文化」大盤點!
在台灣,大家提到博愛座,肯定是沒人「敢」坐,而許多國家也都有類似博愛座的設置,但是,歐美與日本等國家,居然是長者不愛被讓座!不妨一起看看這些國家的讓座文化,以及值得學習的地方,乘客之間也多一份體諒,讓台灣的乘車環境越友善越包容!
▲ 美國
在美國的公車上會有專屬於身障人士的座位,除非座位已滿,司機有時候就會提醒要讓一下座位。至於長者基本上是不會有人讓座,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還很硬朗,如果讓座給,長者還會生氣說你歧視他。對於孕婦也不會主動讓座,因為孕婦在美國是「一般人」,並非特殊族群。
而美國人可是會主動讓座給兒童,所以帶小朋友去美國坐公車被老先生、老太太讓座是正常的,有趣的是,美國人對於女士十分紳士,所以也會在公車上看到男士讓座給女士。
▲ 英國
「把座位留給最需要的人」,是最能代表英國讓座文化的一句話。在英國,提供給有需求者的座位名稱其實是「優先席」,更強調原則性、使用順序,不僅特定族群優先獲得座位,任何有需求的人,也可以去使用。其實在英國跟美國對於老人讓座這件事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果讓座給老人代表的是一種歧視衰老的態度。
▲ 法國
巴黎地鐵車廂同樣設有優先座位,名稱為「優先席」( places prioritaires ),但椅子並沒有以不同顏色區分。這些優先座位,可依順序來坐,包含戰損榮民、盲人、身障人士、孕婦、抱著孩童的人士、站立有困難者、75 歲以上長輩。不服老的法國長者普遍也不愛被主動讓座,認為是顯得虛弱的象徵。若擅自讓座長者,同樣可能會被長輩連忙制止。
▲ 日本
日本由於獨特的「世間」(相互認識的人之間的關係)與「社會」(不認識的人之間的關係)二重構造,日本人堅信「世間」這個概念,「認識的人之間的關係」才是真實的,「不認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只是表面,所以鮮少看到有人讓座。而日本長者跟歐美國家一樣不喜歡被讓座,若長者被讓座,好像顯現出自己變老了、需要人照顧等想法,更不想給人「添麻煩」,所以如果真的有讓座的狀況發生,會看到長者先一直推辭,然後再一直道謝,但是不見得會坐下。
▲ 德國
慕尼黑捷運局 MVG 關於「身障者座位」的動畫短片當中「請讓座給孕婦、長者」的訊息很明顯,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這張小貼紙,影片最後字幕:「Bitte überlassen Sie die markierten Sitzplätze Personen, die sie dringend benötigen. 」(請把有標示的座位,讓給有緊急需求的人們。)即便政府大力宣傳,人們並不會特別注意這張貼紙。在德國,大家其實不會主動讓座,因為乘客習慣為自己負責,長者們外出走動就表示知道自己可以自由行動,不會給他人添麻煩;如果真的有座位需求,也會直接開口告知坐著的乘客,請他們讓位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