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I 正式劃下界線:ChatGPT 拒答「醫療 + 股票」問題

人工智慧越來越像一位無所不知的助理,但當話題轉到「醫療診斷」與「投資建議」,ChatGPT 平台選擇畫出紅線:禁止替用戶問診、也不提供個股買賣建議。這不是冷漠,而是對風險、責任與倫理的回應。

▲ (圖片來源:freepik)
▲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什麼會被禁止?

首先是安全與專業責任:醫療診斷與藥物處方牽涉生命風險,錯誤或延誤可能導致嚴重後果,ChatGPT 缺乏面診、檢查、實驗室數據與即時監測,難以替代合格醫師的臨床判斷。投資則牽涉監管責任與資料偏誤:錯誤建議可能造成重大財務損失,並引發法律追訴或市場操縱疑慮。

▲ (圖片來源:freepik)

禁止的具體意涵

當系統聲明「不能問診、不能提供個股建議」,實務上通常包含:不替用戶做臨床診斷、不給具體藥物與劑量建議、不提供應買應賣的股票名稱與交易時點,也不提供精準的稅務或法律諮詢。相反地,ChatGPT 仍可做的是提供一般性資訊與決策輔助的框架,例如解釋疾病常識、列出就醫流程、說明投資基本概念及風險管理方法。

▲ (圖片來源:freepik)
▲ (圖片來源:freepik)

使用者該怎麼做?

若你想用 ChatGPT 做初步資訊搜集,這裡有幾個安全指引:

  1. 把它當成「百科與提醒器」,而非專業替代。
  2. 詢問更概念化或流程性的問題(例如:某症狀可能相關的檢查項目、如何準備看急診);投資則問風險類型、資產配置原則、基本的財務術語。
  3. 對於任何會產生實質後果的決策,務必求助具執照的醫師、財務顧問或律師。
  4. 保留來源驗證:如果 ChatGPT 提供數據或研究結論,務必追查原始論文或官方網站確認。
▲ (圖片來源:freepik)

對平台與社會的啟示

這道禁止線提醒我們:ChatGPT 的便利不能掩蓋結構性風險,平台需要更透明的風險告知機制、更明確的使用條款,以及與醫療、金融專業合作的監督機制。同時,使用者教育也很重要——社會需普及如何安全運用 AI、辨別其資訊界限。長遠來看,法規、技術與教育三者必須同步進化,才能在守護安全與促進創新間找到平衡。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