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shi 大約三歲時,就會看著我出門穿衣配耳環,開始意識到在耳朵上掛點亮晶晶的東西能讓自己更好看也有自信。那時她常模仿我拿著耳環在耳邊然後照鏡子,我其實當下就有在考慮是否讓她穿耳洞,但她當時年紀還小,我擔心她無法承受穿耳的疼痛與後續傷口照護,所以買了黏貼式的小鑽石耳環給她搭配。直到最近,她對穿耳洞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在學校與好友聊天時,同學分享鄰居穿耳洞很漂亮,兩個小女生討論得越來越興奮,甚至會互相捏對方的耳垂想像有多痛。這種既好奇又怕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對「長大」的自主想像。我和同學媽媽討論後,覺得他們不是一時衝動,也慶祝即將畢業,是一個從小小孩成為小孩的階段,決定陪她們一起完成這場「代表成長的小儀式」,三歲的黏鑽,到六歲的真實渴望,這是寶貝們對美的自主萌芽,只要是在不傷害身體的合理範圍,我願意陪伴並且灌溉她長成一朵美麗又自信的花。
我們選擇的飾品店位在公館,同學家附近,同學家長已經做好功課,去店面看過也跟老闆聊過,跟我說明是間相當專業、細心的店家。於是我們立刻在通話後的隔天假期,就決定帶著三個小女孩前往。老闆是個親切的女生,她先跟孩子們溝通大概的流程跟感覺,孩子們仔細地聽,理解自己待會為了耳洞經歷的流程。正式開始時,老闆先用筆幫孩子畫好耳針的定位點,確認對稱與高度,然後使用磨細處理過的耳針,配合大量酒精消毒,最後再倒數123完成穿刺。Sushi 是第二個上場的,整個過程約三分鐘,結束之後她一如既往鉅細靡遺地跟我分享:「數 1 的時候會往下輕壓,2 會壓比較重開始有點感覺,3 就用力穿過去了,就像打一下針,有點痛但可以忍耐。」整個過程媽媽和同學都在旁邊陪著,她顯得安心又興奮。這樣的經驗,不只是完成一個「身體上的改變」,更像是為孩子設計了一場她能掌控的挑戰,一次讓她明白「疼痛過後,會留下自信的印記」的成長儀式。
穿過的不是耳垂,是我們家的儀式傳承。
我們是個很重視儀式感的家庭,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從我成為媽媽才開始。小學時候,爸爸情人節都會送花給我和姊姊;聖誕節更是我們最重視的家庭時間,一到十二月,就一定會有一顆閃閃發亮的聖誕樹出現在餐廳,一直到小學三年級,我才在半夜發現所謂的聖誕老人,其實就是我爸爸。雖然那一刻的幻想破滅,但我卻感受到滿滿的愛,也擁有了美好的節慶記憶與溫暖的童年。
而這種儀式感,對我來說,就像一個簡單的調味品,讓生活的每一刻更有味道。我希望 Sushi 在長大的每一步,也都能品嚐到這樣簡單美好的「生活滋味」,微苦微鹹但帶甜,有記憶也有力量。
這次的穿耳體驗,不是我們替孩子們決定的結果,而是一場由她們親自參與、充分討論後完成的行動。我想讓她知道,當你願意主動來討論一件想做的事時,媽媽永遠是你最安全的盟友。與其等她偷偷去做事後檢討,不如讓她知道,只要願意說出來,我們可以一起尋找專業、安全又值得信賴的方式完成。
身為媒體與品牌從業者,我很清楚,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行銷手法,而是每個人內心的願望被好好對待、成真的那一刻。穿耳洞是她的第一個「長大決定」,我也相信,這次的勇氣以及與同學跟媽媽一起體驗的緊張刺激,笑中帶淚的過程,將成為她未來面對許多人生選擇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