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高效、快速、分心。會議時滑手機,吃飯時回訊息,甚至連假日也在安排效率。
但總有些時候,身體比我們早一步疲倦。那正是該讓自己慢下來的訊號。
這次選了三本適合 30~50 歲讀者的書,有些寫中年心事,有些回望生命本質,還有一本,是走進山裡後留下的書信。配上三款茶,不張揚,也不搶戲,只是靜靜陪你,把片段日子過得柔軟一點。
1.《我可能錯了》 × 白茶
當一切太多,選一種最輕的方式
這本書,是一位瑞典前經濟學家,也是修行僧的生命筆記。他放下高薪職位,到森林寺院待了 17 年,後來回到城市、與憂鬱共處,又與漸凍症共行人生最後一段路。最終,他留下這本書,也留下一句話:「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看似退讓,實則極度堅定。是與自己和解的一種姿態。
這樣的閱讀,適合搭一壺白茶。茶湯幾近無色,入口淡淡,卻總在喉間留下痕跡。它不需要解釋,只需要被好好泡一壺,靜靜喝完。
✧ 適合早晨或深夜,為情緒鬆一點綁,讓日子重新呼吸。


2.《我輩中人》 × 白毫烏龍
寫給正在學著當「大人」的我們
中年,並不是一種年齡,而是一種狀態。你開始覺得時間很快,卻也更清楚哪些事該慢。
張曼娟在這本書裡,寫下中年人的不確定、責任感、遺憾與溫柔。不是說教,也不是回憶錄,而是一封封寫給我們的情書。
這本書適合配白毫烏龍。有蜜香,有熟感,像是那些你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情緒,慢慢浮現。不是要你解開什麼,只是陪你坐下來,看著那一切怎麼變成了現在的你。
✧ 下午陽光灑進來的時候,喝一杯,讀幾頁,再去面對外面的喧鬧也不遲。


3.《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 熟香鐵觀音
留下的文字,像山路一樣,彎彎繞繞通往心裡
這本書,是作者劉宸君旅途中的日記、書信、詩與短文,從印度、尼泊爾出發,最後停在山裡——一段真實且無法重來的路程。他留下了文字,也留下了關於孤獨、書寫與存在的提問。
書頁很輕,內容卻很重。像一顆慢慢下沉的石頭,要花時間才能體會。
這時候,適合一壺熟香鐵觀音。焙火的厚度可以撐住書中那些深沈的段落,它會讓你放慢速度,讓你知道,有些話讀一次不夠。
✧ 適合一個人靜靜閱讀的夜晚,配上這壺茶,會是一場剛剛好的孤獨。


書不用一次讀完,茶也不用馬上喝光。
但如果能在某個午後,讓文字與茶香一起進來,那些你以為已經遺忘的心情,會再度浮現。然後你會知道,你還在這裡,還在為自己留住一點沉靜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