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3 點,已經決定夜晚睡眠品質?4 個「行事曆」提醒必做打造一夜好眠

相信大家都曾體驗過這樣睡覺情境:滑完手機關燈準備睡覺,翻了兩三次身,腦袋還是停不下來;或是入睡沒問題,但醒來覺得累、常常沒睡飽。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 AASM)提到,優質睡眠不只是睡得夠,更取決於「適當的時間、規律的節奏,以及移除可能的睡眠障礙」,這意味著白天的每個小習慣,都可能成為晚上是否睡得有效率的關鍵。

▲ (圖片來源:freepik)
▲ (圖片來源:auscentic)

設定 4 個自己的「入夢行事曆」

什麼時候喝最後一杯咖啡?晚餐吃到幾點?什麼時候關掉刺激訊息?什麼時間把燈光調暗?睡得好不好,是可以透過整天的行為設計來強化。auscentic 想與你分享 4 個關鍵行事曆設定,邀請在每日輕輕放入幾個提醒。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都是向身體與神經傳遞的訊號,幫助更容易通往夜裡的平靜與深沉。

▲ (圖片來源:auscentic)

1. 下午 15:30 – 設定「無咖啡因」提醒

    有喝咖啡習慣的朋友,邀請把自己每天的「最後一口」安排在睡前 ≥ 8 小時,若今晚想早睡,提醒也一起提前。因為咖啡因會佔據腦中「腺苷」受體,將疲勞訊號「靜音」約 5–8 小時,在咖啡因阻斷腺苷作用時,不僅會延後出現睡意,更重要的是影響到深層睡眠比例,因此起床會覺得累。

    ▲ (圖片來源:auscentic)

    2. 晚上 19:30 – 設定「停止進食」提醒

    把自己「停止進食時間」放在睡前 ≥ 4 小時,這麼做可避免消化系統干擾、穩定血糖,幫助夜間修復。如果晚餐時間太晚,那建議降低進食量,並選擇易消化食物。睡前太近的進食,會讓消化持續運作、交感神經活性難以降低,抑制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修復過程,使入睡不易並降低心率變異度(HRV)與深眠比例。

    ▲ (圖片來源:auscentic)

    3. 晚上 23:00~23:30 – 設定「睡前儀式」提醒

    每天睡前 30 分鐘至 1 小時前,重複以相同順序做幾件簡單的事,就是在向大腦傳遞訊號「今天結束了、現在可以休息了。」在這 30 分鐘裡,請調暗燈光,選擇放鬆活動如伸展或靜坐,讓思緒放緩。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並啟動副交感神經,幫助褪黑激素分泌與睡意生成。

    ▲ (圖片來源:freepik)

    4. 晚上 23:30 ~ 早上 07:30 – 設定固定「睡眠時間」

    邀請把每日的睡眠時間設定為固定時段,例如 23:30–07:30,週末與平日的差距盡量不超過 1 小時。固定的入睡與起床時間,能穩定生理時鐘,讓褪黑激素與皮質醇等荷爾蒙節律有序運作,幫助更快入睡並延長深眠,同時提升睡眠效率與日間專注力。如果每日睡眠時間不固定,則容易形成「社交時差」對內分泌造成干擾。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