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二月粥品踏上此次北美參訪團,他們帶著的不只是砂鍋粥,而是一份台灣粥文化的視覺認同與情感溫度。作為台中起家的品牌,他們以「紅蟳粥」、「干貝粥」、「松露蕈菇粥」聞名,並提供茶飲與私房菜,逐步將台灣的家常味轉化為美味又精緻的消費經驗。這次團隊走訪德州與西雅圖,走進通路、參與論壇,也在海外品牌間找到了台式粥品的國際定位。

托可問:在出發前,你們對這次北美之旅有什麼期待?
十二月粥品:我們期待的不只是市場回饋,而是尋找文化與通路之間的契合點。這次會拜訪 TCCNA 與食在力量的論壇,也參與品牌展演,我們希望讓大眾看到砂鍋粥不只是美味,更是能構築餐桌儀式感的媒介。
托可問:這趟旅程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十二月粥品:最深刻的是現場氣氛。在 TCCNA 年會與北美僑社代表互動時,他們對粥品文化十分有興趣,覺得這樣的台式粥有溫度,也能代表家的味道。這讓我們確信,粥不只是亞裔消費市場的副食,而是有可能滿足更廣泛文化場景的主食需求。

托可問:你們在現場做什麼展演與品牌互動?
十二月粥品:我們設置品牌攤位,提供試吃與粥中文化介紹,這是台式砂鍋粥首次實質亮相北美主流場域之一。很多僑界代表第一次見到「台式砂鍋粥」的多元風味,如紅蟳、干貝、松露蕈菇口味,也驚訝它可以是一份有儀式感的主餐。
托可問:你們也參訪了通路與論壇,有什麼重要感受?
十二月粥品: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是看到海外通路對文化飲食品項的選擇邏輯有別於台灣。美國連鎖超市與華人街舖都很重視食材背後的故事與品牌定位,我們了解到未來包裝與菜單敘事需要更清晰,也不能只有一款口味,而是要呈現完整的台式食文化面貌。

托可問:這趟經驗將如何影響你們未來的發展策略?
十二月粥品:回台後我們會調整包裝設計與定位內容,強化中高端市場識別。同時,也開始評估冷凍即食系列是否適合轉往海外通路。此外,我們也在思考如何以「粥+茶」為基礎,帶出台灣餐桌上的戲劇性故事,讓品牌更具文化厚度。

托可問:對未來想走出國際的台灣餐飲品牌,有什麼建議?
十二月粥品:先從「說好一個故事」開始,把產品和文化串起來。參與交流不只是成本,也是能獲得概念與註腳的重要場域。當品牌把自己整理清楚,再走進論壇、通路、展演,中間的接力才會自然。

托可觀察:十二月粥品用一碗碗砂鍋粥,將台灣家常的溫度轉換成文化的誘因,站上北美舞台的那一刻,並不是輸出商品,而是在輸出一段人心的共鳴。一碗粥進到異地,掀開的是餐桌上最質樸的儀式,也讓台灣味被理解為一種跨文化之地的共同記憶。未來他們會走得更紮實,不只為了跨國通路,而是讓「一碗粥,也能讓世界看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