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龍師傅 × 食在力量北美參訪團!職人眼中的文化輸出:當味道成為外交,品牌才有靈魂

當我們談台灣餐飲「走出去」,究竟是出口商品,還是傳遞文化?來自儂來餐廳、擁有數十年台菜歷練的行政主廚黃景龍,在參與「食在力量北美參訪團」之後,用他的眼睛與經驗,看見品牌輸出的真實樣貌。這場旅程,從德州達拉斯啟程,途經大型設備廠、超市通路、在地華人社群與外交場合。他所帶回來的,不只是景點與菜單靈感,而是幾個關於台灣餐飲未來的答案。

托可問:這次北美參訪,你最想確認或理解的是什麼?

龍師傅:其實很多人覺得餐飲業就是端菜、開店、拼口碑。但當我們想把台灣的味道帶出國際時,就必須面對更複雜的結構,包含供應鏈、貿易政策、甚至國際政治。這次會參加「食在力量」北美參訪團,最核心的目的,是希望理解川普重新上台後,對台灣出口條件的可能變動。我們不是在看報紙,而是希望能站在現場聽產業的聲音。尤其當對中、對台的貿易關稅提高,首當其衝的不只出口大廠,連帶整個食品與餐飲供應鏈都會受影響。設備、食材、法規與進口成本,全部都會重算一次。
很多台灣品牌談「出海」,但忽略了這些政治變數與市場限制。這趟旅程,我希望找的不是速成的解方,而是要了解: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套真的能跨國操作的餐飲思維模式,才不會讓台灣餐飲出國變成一場美麗但不實際的幻覺。

托可問:你走進超市、工廠、品牌現場,有什麼具體的震撼嗎?

龍師傅:很多人會以為出國參訪就是參觀工廠、看看陳列、拍拍照。但對我來說,真正的震撼,是你會發現「我們熟悉的那一套」到了國外完全不適用。像是我們去看了德國食品機械大廠 GEA 的美國廠房。他們所有的機械配置與操作流程,都是根據美國食品安全法規與當地勞工規範設計的——包括洗滌溫度、人機分流、標籤檢測、自動化比率等。這不只是硬體,而是一整套「文化規範」。台灣如果只是想把熟悉的方式複製到國外,很快就會卡關。

在通路現場像 Costco、Trader Joe’s、H-Mart 這些超市,你會看到:同樣是泡菜,在美國貨架上包裝方式、品牌語言、甚至商品分類邏輯都與亞洲完全不同。這不只是翻譯,而是一種文化上的「再詮釋能力」。我們要學的,不是如何把產品推過去,而是怎麼「說出一種讓對方覺得這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的語言。

托可問:你說參訪裡最感動的是「外交之夜」,為什麼?

龍師傅:這場外交之夜對我來說,不只是吃飯或合照,而是一個象徵。
現場來了超過600位北美台商、企業代表、僑界人士,而我們這群餐飲人是從台灣專程來的。駐美代表俞大㵢大使,親切的與來自台灣代表團合影打招呼,我覺得那是一種很溫暖、也很有份量的認可。他看見我們,也讓其他人看見我們。這不只是人情,而是文化外交的現場化。

而我們在現場設立的台灣餐飲品牌展示區,也不是單純賣東西。視覺設計、品牌故事、產品試吃,我們設計了一個「三位一體」的展示動線,目的是讓來賓不只是「吃到」,而是「記得」。因為味道是一種最直接、最深層的文化連結。如果你能讓一個人在異地吃到這道菜時,心中浮現「這是台灣的味道」,那這就是文化外交的本質——無需翻譯,卻可以動人。

托可問:你從這趟旅程學到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龍師傅:「文化沒有落地,品牌就只是裝飾。」
這句話在腦海中出現很多次。當我們談品牌出海,很多人著重在外觀、包裝、品牌名稱、LOGO設計,但其實這些都只是門面。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文化邏輯有沒有被當地市場理解,甚至接受。
在國外的超市裡,我看到有些日韓品牌已經做到「讓消費者覺得這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不只是市場佈局,而是文化定位。反觀我們,有時還停留在「我要把原汁原味的台灣搬過來」,結果消費者既無感也無法參與。所以我會說,品牌要出海,不能只是問「我們有什麼」,而是要問「他們需要什麼、想理解什麼」,然後用文化作為橋樑,把你的東西說進他們的語言裡。這個過程比做菜更難,但也更值得。

托可觀察:從儂來餐廳的廚房,到北美通路的架上,從外交晚宴的現場,到GEA工廠的生產線,黃景龍師傅這次給我們的,是一套餐飲職人的全球觀察地圖。他沒說出口但我們聽懂了:「台灣餐飲要走出去,不只是靠行銷,而是靠文化落地的實力。」托可將持續與更多像龍師傅一樣的餐飲領路人對話,為每一個有夢的台灣品牌,找出屬於自己的出口路徑。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