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改寫了餐飲業的基本邏輯,「多店展開」不再僅是成長選項,而是成為風險控管的其中解法。來自嘉義的傳統餐飲品牌「林聰明沙鍋魚頭」第三代經營者——林佳慧,正是在這樣的變局中,從原本「在嘉義深耕」的經營理念,轉向「走出嘉義但保留靈魂滋味」的品牌思維,讓從嘉義出發的老味道,邁向更多城市與國際,在她的帶領下,林聰明沙鍋魚頭從一家在地名店轉向品牌體系、跨界合作與踏進全球市場,打破了原本只想守在嘉義的框架。

(攝/ 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妝髮/ Amber)
「用味道做橋梁,比用產品說服市場來得更有效率。」
「以前我認為我們只需要把嘉義經營好。」林佳慧坦言她的初始經營策略是一店多館,並將資源深耕在嘉義,但當疫情導致城市全面停擺,「那一刻我才知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她首次開始思考異地展店的必要性,並將眼光從地方移向國際。2022 年,於台南三井 Outlet 開出品牌第一家嘉義以外的門市,這不僅是品牌版圖的拓展,更是將營運風險分散至不同地理區域的起點。
與日商的合作也意外開啟了一次組織體制改革,她發現日系品牌的培訓系統極其嚴格,也讓這次合作視為一場「比照日本標準」的內部訓練,「他們的法規、服務流程、教育體系都極為嚴謹,逼得我們團隊必須升級。」她強調,品牌國際化不該只是餐點口味的調整,更是從思維、流程到人力的全方位升級。而面對目前林聰明沙鍋魚頭與日本餐廳展開的合作,林佳慧分享是以林聰明沙鍋魚頭經典產品入菜,料理上做些微調整符合日本人口味,「用味道做橋梁,比用產品說服市場來得更有效率。」

(攝/ 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妝髮/ Amber)
「我不缺資金,而是缺聽得懂我們品牌語言的人。」
從日方回頭看美國市場,她卻顯得更加謹慎。「美國現在的競爭和經營成本比五年前高太多,口袋不深、沒有完整團隊,進去只會被吃掉。」林佳慧認為,美國消費者對台灣味道的熟悉度遠不如亞洲鄰近國家,品牌必須做好長期市場教育的準備,她同時也觀察到,韓國料理之所以能成功打進美國主流消費圈,關鍵在於韓流娛樂長期經營出的國家形象與文化親和力,韓國品牌用娛樂當前鋒,將語言、審美、飲食一步步滲透進主流市場,台灣美食若想走進相同的文化戰場,則需要更有耐心去看待美國市場,因為這是一場文化溝通的長期戰。

(圖片來源:林聰明沙鍋魚頭)
她也分享此次跟著食在力量美食產業交流協會攜手 TCCNA 前往北美的參訪行程,讓她看見了另一種難度,「美國市場現在的成本更高、競爭更激烈,不是有設備就能開店。」她也明白,海外擴點不能單靠資金,「我不缺資金,而是缺『聽得懂我們品牌語言』的人。」她觀察到多家臺灣品牌在北美水土不服的案例,也透露目前尚未在北美找到合適的經營夥伴,「我不是不要合作,我是希望合作的,但要懂料理、懂團隊管理的人,而不是只懂資本操作。」這段話明確揭示她的擴張觀念:不是「出海」,而是「落地」。

(圖片來源:食在力量美食產業交流協會)
「我請員工,是要對得起他的家庭與未來。」
在組織內部,她也反向操作了餐飲業普遍「預製菜、減人力」的趨勢,反而強調「人」的價值。「現在食材已經無法再靠低價競爭了,我們要重視的是人才,而不是只談產地。」她將公司打造成一間內部學校,導入食品安全、行銷管理、語言訓練到服務品質等課程,每逢公休日就是教育日,她直言:「我不希望請一個員工,只是解決勞役問題。我希望五年後,他有自己的格局。」這句話不是理想口號,而是她深信「人才才是品牌核心」的實踐方式。

(攝/ 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妝髮/ Amber)
「聰明鍋就像變形蟲,可以變大、變小,它有無限可能」
目前林聰明沙鍋魚頭年營業額達四億,其中線上營收占約一億,其餘由實體門市構成,林佳慧將今年目標設定為突破五億,但她並不急於追逐規模數字,而是期待更穩健的品牌體質與團隊動能。她用一句話總結這條走出嘉義的品牌進化之路:「玉山頂上登高望遠,阿里山下品味充盈。」這不僅是一句品牌語錄,更是一種經營哲學——看得遠、走得穩、學得深。

(圖片來源:聰明鍋)
這也讓她為全新品牌「聰明鍋」做準備,對於一手打造「聰明鍋」的林佳慧而言,創新不是背離傳統,而是讓傳統有機會活在新的語境裡,這也是她選擇從台北 101 出發的原因:「這是國際旅客第一站,我們希望能從這裡開始測試我們的『輸出力』。」她形容「聰明鍋」像一個變形蟲,不只是形容產品未來變化彈性,也反映她對品牌未來的想像:能適應不同市場、貼合不同文化、卻仍保有靈魂的核心。
林聰明沙鍋魚頭
托可生活誌合作夥伴
攝影團隊:白色光角影像工作室 Levi
https://www.instagram.com/luminous___wedding/
妝髮師:Amber
https://www.instagram.com/ambermakeup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