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日本移動展(Japan Mobility Show 2025)上,TOYOTA 豐田汽車以一款聚焦「兒童出行安全」與「AI 自動駕駛技術」的全新概念車——TOYOTA Kids Mobi 引發全場關注,這台定位為「兒童專屬自動駕駛車」的迷你 EV,不是縮小版的成人汽車,而是一款從零開始、以「兒童需求」為核心重新設計的智慧移動工具,圓滾造型、會眨眼的 LED 車燈、透明上掀圓頂與隱藏式車輪,讓 Kids Mobi 看起來更像一件精品級智能玩具,而非冰冷機械。
TOYOTA 透過 AI 駕駛系統與情緒互動技術,試圖讓孩子在一個小小的移動泡泡裡獲得安全感、陪伴感與獨立性,將自動駕駛從工程領域帶入真正的生活場景,也讓「AI 能否安全載著孩子出行」成為今年最具討論度的智慧移動議題之一。

以 AI 自動駕駛成為孩子的首位安全夥伴
TOYOTA Kids Mobi 不再以傳統車輛的結構為主,而是以「AI x 兒童出行」為重點重新設計,他們打造的不是一台縮小版汽車,而是一個能陪孩子在城市之間安全穿梭的智慧移動夥伴,圓潤的膠囊外型、能眨動的 LED 表情燈與上掀透明圓頂,使 Kids Mobi 兼具玩具的親近感與科技物件的未來質地;在外觀親和之下,核心則由 AI 自動駕駛、環境感測與兒童互動系統支撐。TOYOTA 期望讓孩子在這個小小泡泡裡獲得首次的「自主移動經驗」,也希望透過 AI 降低家長的接送負擔;Kids Mobi 的出現,讓自動駕駛不再停留在成人視角,而正式踏入兒童場域,成為今年最受討論的智慧移動議題,也讓「AI 是否能真正安全地載著孩子上路」成為城市交通的下一個重大提問。

「UX Friend」是同行者,而不是支配者
TOYOTA Kids Mobi 的核心魅力並不在於那顆可愛的外殼,而是坐在孩子身旁、以柔軟語氣陪伴旅途的「UX Friend」,它不是 Siri,也不是純功能性的導航,而更像是一位被精心打造的同行朋友;TOYOTA 替它安排了溫柔的措辭、故事化的對話節奏,並賦予它感知情緒的能力,能在孩子緊張時輕聲安抚、在孩子興奮時熱情回應,甚至在整段行程中提供小遊戲、故事與互動。更特別的是,TOYOTA 不希望孩子在自動駕駛模式裡完全被動,於是設計 UX Friend 透過按鍵提示、象徵性方向選擇與簡單問答,讓孩子在零風險下獲得「我正在駕駛」的掌控感,這是一種結合心理安全與設計美學的精巧安排:科技不是接管,而是陪伴;駕駛不再是操作,而是一段由孩子與 AI 共同敘寫的旅程,讓與 UX Friend 的互動變成一種溫度,而非生硬的技術輸出。

童趣座艙賦予獨立儀式感
TOYOTA Kids Mobi 的內裝空間看似簡單,卻充滿細膩的「童趣儀式」,毛絨的包覆讓孩子不會被冰冷材質排斥,柔和的光線像是從雲朵反射而來,座椅的比例與距離都以 130 公分以下的身形為基準;當艙蓋緩緩關上,車內便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宇宙——安靜、沉浸、私密,這種獨處不是孤單,而是一種孩子第一次擁有的「空間所有權」。Kids Mobi 讓孩子在極安全的環境裡體驗到「我可以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而這份成就感,是所有科技與人性互動中最珍貴的部分,TOYOTA 以精品設計的細膩方式重新詮釋移動:移動不是運送,而是一種探索、一段冒險、一個屬於自己的微型旅程。

前瞻式生態藍圖,讓城市先學會照顧孩子
Kids Mobi 雖然仍是概念車,但 TOYOTA 為它規劃的發展路徑其實相當務實。這台車並不會一上路就進入真實交通,而是會先出現在能全面管控、風險最低的封閉場域:校園巡邏路線、社區內部的短程接送、度假園區的小型動線、遊樂園的園內移動系統,這些空間人流單純、車速受控、基礎設施可調整,是孩子最安全的「城市初體驗」。

當封閉場域的營運數據逐漸累積——包括 AI 在突發狀況下的反應、感測器準確率、遠端監控效率、保險模型是否可行等,Kids Mobi 才會逐步進入半開放路段,例如學校周邊、社區外圍的低速道路,等到法規、保險、城市基礎建設與 AI 決策體系真正成熟後,它才有機會擴展到城市級的日常通勤網絡。

換句話說,TOYOTA Kids Mobi 的落地不是靠一台車,而是靠一整套系統。它需要保險公司設計專屬險種、教育單位配合路線管理、市政府提供基礎設施、AI 團隊持續優化軟體,甚至需要感測器與車聯網廠商同步提升標準;最終,這台小車會變成一個「城市如何保護孩子」的測試平台,而不是單純的科技展示品。

可愛外殼包不住成人世界的現實?
然而,不論 TOYOTA Kids Mobi 多麼精緻、多麼溫柔、多麼像精品級的兒童移動器具,它仍繞不開最現實的一個問題——當孩子真的單獨坐上這台車時,整個風險就不再是設計、產品或展場故事,而是成人世界必須承擔的現實。即便 TOYOTA 強調低速固定路線的安全性,美國 NHTSA 的研究仍指出,目前自動駕駛的事故率依然高於傳統汽車;當路況複雜、天候不穩或感測器遇到判斷盲區時,AI 的反應能力是否足以取代一位冷靜的成人?這是任何品牌都無法迴避的硬題。

更棘手的是法律端:全球多數交通法規至今仍沒有明確定義「兒童是否能單獨搭乘無人車」,若真的發生事故,究竟是車廠、系統開發者、家長監護責任或保險機制來承擔?目前仍是一大片空白。心理層面同樣是巨大挑戰,據調查顯示,僅 7% 家長願意讓孩子獨自搭乘自動駕駛車;而青少年有高達 70% 不願放棄駕駛帶來的控制感與自由,對「全程 AI 代勞」的移動方式興趣不高。

從設計來說,Kids Mobi 無疑是迷人的;從技術路線來說,它展現了 TOYOTA 對未來兒童移動的想像。但在倫理上,它是一個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回答的議題,也許它真的能讓未來更安全,也能讓下一代更早理解 AI 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技術成熟、監管到位之前,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項需要更長期驗證與更透明討論的科技。Kids Mobi 用一個可愛的外殼接近孩子,卻同時向成人拋出最沉重的提問——當未來的孩子與 AI 並肩成長,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為此負起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