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漂綠」是什麼?地球日前夕 6 大險惡手段一次看

人們已經深刻感受到環境的巨大轉變,如全球升溫、塑膠污染、永續發展等議題,因此對於企業與商品都會加上環境的濾鏡來檢視,企業也在行銷語言中加入環境議題,新聞中也充斥著越來越多的環境術語例如淨零碳排、零塑、B 型企業,一開始你我可能會直接吸收這些訊息,但是久而久之是不是你也開始懷疑這些資訊的正確性。

常見企業漂綠(greenwash)的 6 種形態包含綠色掩護、綠色聚焦、綠色轉移、綠色標籤、綠色洗刷及綠色隱匿,以下我們先解釋這六種形態:

1. 綠色掩護(GreenCrowding):躲在各類產業永續聯盟之中,但企業實際作為有限。

2. 綠色聚焦( Greenlighting):藉由廣告或公關策略誇大企業本身影響有限的永續作為,卻忽略企業本身業務對環境的破壞。

3. 綠色轉移(Greenshifting):把責任轉移到消費大眾上,但未面對企業本身的作為。

4. 漂綠標籤(Greenlabeling):透過各類永續聲明或綠色標籤/認證,宣稱其在永續上的作為,但該聲明/標籤/認證卻經不起檢驗。

5. 綠色洗刷( Greenrinsing):滾動性地調整企業永續目標,掩飾原訂目標無法達成之作為。

6. 綠色隱匿(Greenhushing):企業的管理團隊為了避免受到法規/投資者監督,進而隱藏、選擇性揭露自身的永續進展。

這個現象就在我們周遭發生著,在逛街時,你是否有發現許多連鎖服飾店都會標榜「綠色」、「環保材質」或是「回收再製」,這些說法,是否讓你相信這些企業已經做出轉變,或者吸引你購買他們的商品?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80% 的消費者傾向購買永續表現較好的時尚品牌。話雖如此,調查也顯示消費者無法確認服裝的環保真實性,以及不信任品牌呈現的永續形象。因此近年來,時尚界興起環保行銷,關於「永續」、「環保」和「自然」等術語越來越多,當我們在購物時,不知不覺也會受到這些標籤影響。

然而,某些品牌並沒有真正走向綠色,只是採取了「漂綠」路線。一起來了解,關於漂綠的含義,以及如何區分真正有意識的品牌和只是「表現的」像永續發展的品牌。

近期快速崛起的快時尚電商 SHIEN,在 2022 年推出「SHIEN Exchange」,企圖塑造正面形象,提供美國消費者二手的 SHIEN 銷售平台,被抨擊僅是漂綠手段。此外,Timberland 前營運長 Kenneth P. Pucker 表示,目前時尚界因缺乏統一的標準機制,因此很難了解業者的進程。加上由永續發展成衣聯盟 (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開發的永續性測量工具 (Higg FEM),因為該工具的資料 (Higg Index) 正確性備受爭議,2022 年被挪威政府禁止作為行銷的素材誤導消費者。

從上述案例可知,企業執行這些漂綠手法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歐盟推出綠色聲明管理指令提案(Directive on Green Claims)要求企業在闡述永續相關議題時必須符合下列原則:

(1).以科學證據證明該綠色聲明,並且確定該產品相關的環境影響以及這之間的權衡(trade-off)

(2).該聲明需經獨立第三方驗證

(3).使用整體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分聲明/環境標籤是不被允許的,除非歐盟規則中對此有另行規範。

(4).若業者以碳抵消(carbon offsets)或碳權(carbon credit)發佈氣候相關聲明,應清楚說明其中有多少比例是靠自身的努力減碳,又有多少比例是購買外部的碳權。

所以當你在逛街時,看著各個品牌推出的永續產品及標準時,也應該進一步思考,到底這個行銷主題跟標章的背後,代表著是企業實際關心環境還是你口袋裡的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