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對鍋物的熱愛,無關季節與時間,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從高檔餐廳到便利商店,街頭巷尾的每個角落,隨時有人準備開鍋。Google 地圖上有破千則評論、評分高達 4.5 星的「麻凡麻辣火鍋」,在老饕界頗負盛名,位於於熱鬧的行天宮商圈,裝潢輕奢簡約,充滿現代感的金色吊燈,映射出柔和的黃色光線,帶出滿滿時尚氛圍,與周圍商業大樓形成強烈對比,散發神秘慵懶的獨特氣息,牆上滿是名人簽名,有種「內行人都在吃」的高級感。
麻凡每天從傍晚 5 點營業到凌晨 2 點,老闆 Chris 告訴採訪團隊,現在大多都是做預約的客人,「整間店員工只有我,沒有其他正職」,預約客人組數較多的時候,就靠 worky 人力幫忙,每個月至少省下 2、30 萬的人事成本。為什麼中午不開?他大嘆人力難尋,平常店裡就他一人,食材進貨、備料、熬湯都得親自處理,有時光是準備就已經忙不過來,更別說還要營業。
其實過去店裡曾請過正職人力,但街邊店業績波動大,遇上連假出遊潮,或天候不佳,生意就冷清到只能跟員工互看滑手機,「傳統人力排好排滿模式,對小本經營的店來說早就不合用了,今天店裡沒營收,何必硬留員工在店裡滑手機?」此外,正職人力產生的「不可控性」,同樣是一大壓力點,有次店裡訂位爆滿,結果員工竟然臨時告假,現場工作節奏大亂,現在想起還是心有餘悸。
讓 Chris 真正痛定思痛,決心改變用才方式的轉捩點,是因為發生員工集體離職,「所有人突然走光,那時候真的很慘,還好有 worky 幫我撐過來。」過程中他體認到,小店沒有集團資源,想在缺工的年代生存下來,最重要的不是員工多寡,而是靈活調度人力的能力。
正職人力很多時候像是「預備糧」,就算當天客人不多、工作量少,薪水還是要照給,導入 worky 之後,Chris 打破過去固有的思維,「哪一天、什麼時段、需要幾個人,就直接上平台發工作單,平台上現在有 10 多萬位工作者,很快就有人接工作。」簡單的觀念轉換,從此在人力調度上更主動有彈性,同時將成本控得更準,「尤其當大環境沒那麼好,每筆損耗支出都要更嚴格檢視,包括人力也是。」
使用並且比較過各家人力媒合平台,worky 現在是 Chris 的首選,他也用出一套獨門心法,「發工作的時候,每次的總工時最好在 4 小時內,工作效率能夠發揮最大值,畢竟打工者體力有限,時間拉太長效率容易下滑」,回顧剛開始接觸 worky 時,一度擔心沒有面試篩選,來的都是「雷包」,實際使用後發現,平台利用數據統計,記錄申請工作者過往遲到率、工作表現評價與雇主反饋,從中就能觀察出出這個人靠不靠得住,「我現在一看就知道誰不行,通常遲到率超過 70% 就不太會來,而且憑良心講,多數工作者的素質都非常高。」
對 Chris 來說,worky 不僅是幫忙解決缺工、人手不足的夥伴,更帶來全新的思考,提供人力配置及營運策略的多元選擇,也希望將他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唯有保持靈活彈性,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