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與醫療科技的迅猛發展,機器人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而正在一步步走向有生命的邊界。未來的某一天,「機器人懷孕」將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而是我們社會可能面對的現實場景,並可能將在一年後實踐。


深圳卡伊瓦機器人創始人張其峰創始人提出,所謂機器人懷孕,並非指機器人擁有自然繁殖功能,而是透過「人工子宮」等醫療科技的整合,使機器人能模擬人類孕育生命的過程。這些機器人內部將配置高階的生理模擬系統,包含溫度控制、養分供應、胎兒感知與數據監控等機能,確保胚胎在機器人「體內」能健康發育直至分娩。

這一科技的突破,不僅挑戰了人們對「母親」、「生命起源」的既有認知,也可能重塑整個生育倫理的結構,當孕育生命的角色從女性轉移到機器人身上,我們是否還能以傳統的方式理解家庭、血緣、甚至愛?

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將幫助不孕者、同性伴侶,甚至減少高風險妊娠造成的生命危險;而反對者則擔心,人類情感與倫理若被科技取代,是否將導致生命誕生變得「機械化」與「去人性化」?都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