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與繪本》大人的「微醺」,可能是孩子心中的「驚濤駭浪」

還記得去年尾牙結束後,我跟公司同事還有客戶喝得很晚。我靠著腦部自動導航機制坐車回到家,再次醒來時,已經是隔天被俞爸拍門的聲音吵醒。原來前一晚他帶著 Sushi 回來想交給我,結果我醉得不省人事,還把家裡弄得一團糟。他幫我整理完畢之後,帶著驚嚇的 Sushi 再次返回他家,那晚,她就住在外公外婆家,因為我根本沒辦法照顧她。

隔天一早,她準備去上學時,堅持要先回家看我一眼。外公帶她過來,她走進房間,看了躺在床上的我一會兒,嘟著嘴沒說什麼就出門了。後來我才知道,她前一晚其實嚇哭了。

那天之後,她開始對我有一種新的「觀察習慣」:
「今天會喝酒嗎?」
「你會早點回來嗎?」
她沒辦法要求我一定不能怎樣,因為我是媽媽。她可以說出她的想法,但沒有強制力。她很認真地在確認,那些「她還不太懂的大人世界」裡,是否還有什麼會讓她不安的事情再次發生。

大人之間的社交,很多時候少不了酒,因為它是讓氣氛快速變得歡快、讓人迅速拉近距離的好飲料。但在孩子的世界裡,失去了熟悉的媽媽樣子,會讓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的聚餐,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喝的量,或乾脆不喝。不是因為不能喝,而是因為有一個人,讓我想要一直清醒地回家。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在孩子心裡,其實都算得清清楚楚。大人的「微醺」,可能是孩子心中的「驚濤駭浪」。我開始明白,孩子不是要我們完美,而是要我們安穩。

這兩天公司高雄跟我們團隊感情很好的客戶來台北,我陪同一起到比較晚。屬狗的 Sushi,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衝過來用小狗鼻子聞我:「妳有沒有喝酒!」
她只要聞到酒味,小小的她就會氣得皺起鼻子、抱怨個不停。
我知道,那不是討厭我喝酒,而是因為她心裡記得,曾經那個無法靠近的夜晚。

親子專家研究指出,即使是大人「非酗酒」的飲酒行為,也可能會對孩子的情感安全感產生影響,削弱信任與依附關係。

所以我現在出門前,會先跟她說清楚:今天是跟誰吃飯、預計吃什麼、會不會喝酒精飲料、會喝多少。回家後,也會主動分享今天聚會或商務餐敘的趣事與成果。她還是不太喜歡,但開始對我多了一點理解,而我也因為她,調整了時間和份量。

親子關係裡,我認為沒有人需要全然拋下自我去迎合另一方。但只要彼此理解,願意慢慢靠近,就能找到一個不完全一致、但平衡而舒適的點,在愛著對方的同時,也能舒服地做自己。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