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別會影響大腦?研究表明「無因果關係」 專家仍稱:研究生物醫學應額外考慮

都說男女來自不同星球,大腦活躍的部分也有所差異,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是先天機制亦或後天影響?近日美國一項研究指出不論是「生理性別」還是「社會性別」都和大腦功能連結功能有關,並建議在處理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時應額外考慮兩者。

▲(圖片來源:Freepik )

一篇由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 Feinstein 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 )研究人員 Elvisha Dhamala(下稱 Dhamala )發表於科學期刊《 Science Advances 》上的論文,表明團隊招募 2315 位生理男、2442 位生理女,總計4757 位美國 9 ~ 10 歲的兒童,並對他們進行包含「青少年行為」、「發展程度」、「精神評估」和「神經影像測量」等項目,長達一年名為「 ABCD 」的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

▲(圖片來源:Freepik )

研究團隊一年內向孩童進行包含「性別感受」、「性別表達」和「性別滿意度」等問題的問卷調查,並將這份數據整理為孩童自我性別報告和父母觀察報告;另外,也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的技術,測試孩童記憶、情緒處理等神經認知功能,以了解腦區間的互動,並將收集的數據輸入機器學習演算法,測試數據演算是否能預測孩童生理和社會性別。

▲(圖片來源:Freepik )

沒想到研究結果指出數據能準確預測孩童們的生理性別,但針對社會性別卻遇到無法預測孩童自我性別報告的困難,僅能辨別出一些和父母觀察報告一致的大腦活動;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發現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的腦神經不同之處,因為社會性別和「注意力、社會認知與情緒管理」有關,而生理性別則和「處理、運動控制神經」有關。

▲(圖片來源:Freepik )

Dhamala 認為研究結果雖然不該被誤解為「證明男女大腦天生不同」的證據,她說「我們的研究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建立因果關係,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大腦的影響可能來自社會和環境,包含性別角色的定型陳規與觀念」但Dhamala 仍認為神經科學家需要在進行生物醫學研究時,考慮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問題,因為「將研究對象依照性別歸類,可能導致研究人員忽略其他變數對人類健康和行為的影響,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以不同方式影響大腦的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做科學研究的方式」。

▲(圖片來源:Freepik )

不僅如此,為了讓研究變得更為仔細,Dhamala 還建議「為了避免誤解並能進行更嚴謹的科學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邀請跨性別,和生理及社會性別不一致的人,也許他們的身體和身份在歷史上被科學家視為不正常,但若他們以參與或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可能對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的研究有獨特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