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與繪本》台灣感性,孩子眼中沒看懂的溫柔

上週末,我和幾位大學時期的姊妹在台北聚會,我們當晚要入住的地方位於台北非常熱鬧的地段,但在上樓前,會經過一個非常傳統的海鮮攤。橘色的大桶子裡裝滿水,裡面則是滿滿的蛤蜊和其他生鮮,這讓我想起近一年來在 IG 非常流行的台灣感性。於是叫上我大學同學,擺拍了一張在攤販前的「台灣感性」照片,好看的時裝搭配傳統市場,反差感大卻又沒有違和感,畫面有點亂、有點濕,地上晃過的小黑蟲,我就不去多想它是什麼,但卻莫名讓我們都覺得這很「台灣感性」。

隔天回家,我把照片拿給 Sushi 看,我說讓她看看我跟阿姨們很時髦的台灣感性照片,本來以為她會覺得有趣,結果她皺著眉頭說:「你們幹嘛在市場拍照?這有什麼好看的?很髒亂耶!為什麼不去拍漂亮的風景呢?」

在她的世界裡,市場是嘈雜、擁擠、充滿腥味的地方,是偶爾我帶她去逛逛,她會急著想離開的地方。拍照這件事,應該要發生在漂亮的地方、有花、有光、有濾鏡的角落,怎麼會是在海鮮攤?

我笑了,抱著她解釋:「因為這些地方,對很多來台灣玩的外國人來說,才是最美的。他們覺得這些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生活。這種很接地氣、有點混亂、但很溫暖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台灣感性啊。」

旅遊這件事,確實就是我們去別人每天的日常嚐鮮。我們台灣習以為常的市場巷弄,甚至是會被抱怨髒亂、狹窄、管理不足的公共空間,卻成了韓國人旅遊時最著迷的風景。他們喜歡那種「看得見人的日常」不修飾、不包裝,有煙火氣,也有真實溫度。這就是台灣感性最動人的地方,它不是計算過的設計感,而是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生活節奏與人情味。反而比很多精心包裝過的旅遊景點,更受韓國觀光客喜愛。

Sushi 問我:「但這樣外國人是不是以為我們台灣就都長這樣,沒有漂亮的高樓跟風景?可是我們有啊!他們有去看過嗎?」她很擔憂觀光客對台灣的認識停留在這些傳統街景跟市場。我們開始討論觀光客喜愛的台灣感性對我們的優點與缺點。

紅遍韓國的台灣感性確實很美,讓他們看到我們有時自己都快遺忘的時光,而且有效促進韓國來台觀光,上個月我去永康街,聽著路人跟餐廳裡鄰桌的談話,恍惚間我都以為自己在韓國,實在太多韓國觀光客了!我覺得這很棒,他們如此喜愛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但我想我們也必須去思考的是,在感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一些其實真的需要被優化的地方,比如空間整潔、基礎設施、交通規劃,這些是否會被浪漫化掩蓋了?台灣的感性確實是寶藏,但如果沒有搭配進步的能力與眼光,它就很容易被困在「看起來很溫暖」的停滯裡。

我一直相信,真正打動人的不是落後的美化,而是可以同時保有溫度,又不放棄提升的選擇。讓人看見我們的感性,也看見我們願意變得更好的樣子,這才是感性最有力量的地方。

我心中的台灣感性,是市場裡那位賣火鍋底料的大姐,結帳時都會多塞我三根辣椒,說這樣煮起來更夠味;是我和 Sushi 牽著手走過無數次的那座橋,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夕陽,飄著細雨的時候,雲霧在遠處繚繞,不管我們當天心情如何,這座橋都靜靜地陪著我們前進;還有那些鄰居間的默契,家中拿手菜的分享,自家開心農場的蔬果互相贈送。這些微小又持續的溫柔,就是我心中的台灣感性。不是盛大儀式,也不是絢爛包裝,而是累積在生活裡的點滴美好,是人與人之間默默傳遞的心意。

這樣的感性,或許不容易被商品化、被定義、被包裝,但它真實地存在著,也支撐著我們每一段忙碌日常的背後。它是一種默默的善意、一種不說破的溫柔。你心中的台灣感性是什麼呢?不妨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好好的思考一下。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