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與繪本》幾歲以後,我們就學會不哭了?

今天早上,Sushi 陪我去醫院做例行的抽血檢查。
她知道我固定會去,但這次卻特別堅持:「我想陪妳去,再去學校。」其實這樣也比較順路,我便答應了。到了醫院,她比我還緊張。當針戳進我的手臂,她的眼睛睜得又圓又大,像是在替我感覺那股疼痛。我反過來安慰她:「媽媽不怕打針喔,真的不會痛。」

離開醫院時,我們順道走進隔壁的咖啡廳,她陪我買了進公司要喝的咖啡。走出來的時候,她突然問我:「大人打針會哭嗎?」
我說:「可能有些人會,但大部分的大人,即使心裡害怕,也會忍耐,不會真的哭出來。」
接著她又問:「那人是從幾歲開始,就會難過或害怕也不哭出來呢?」
我一愣,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於是,我們開始討論:幾歲以後,我們就學會不哭了?

我們從這個問題聊到她班上的同學。我問她:「你覺得班上誰最常哭?又有誰幾乎從來沒哭過?」她立刻說出兩個名字:一個是「超級會哭」、一個是「幾乎不哭」。

這群同學我們也看著他們慢慢長大,三年過去了,大概都能知道到孩子們的性格。我們一起分析這兩位同學。Sushi 認為那位愛哭的同學很細膩,容易因為別人的語氣或一個眼神就受影響。我說:「那他應該跟你一樣,是個高敏感的孩子。」而那位不哭的同學,我們都覺得他很溫暖、有同理心,但似乎比較不受外界評價左右,像是擁有一種天生的「鈍感力」。

我問她:「那妳覺得哪一種人比較好呢?」
她想了一下說:「我覺得都有好跟壞。高敏感的人能感覺到別人的情緒,鈍感的人,就算別人有惡意,也可能不會放在心裡。」
我笑了,這個回答成熟得讓我有些驚訝,也提醒了我:這兩種特質,其實都很珍貴。

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曾提出「高敏感人」的概念,這類人約佔總人口 15–20%。他們擁有更高的共感力與情緒處理深度,對他人情緒反應更敏銳。相對地,鈍感力強的人則擁有較高的情緒復原力,面對批評與壓力時更容易保持穩定。兩種性格沒有誰比較好,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各自發揮力量。

我跟 Sushi 說:「所以我們不用選邊站。妳是高敏感的人,但妳可以學會在需要的時候,用一點點鈍感力保護自己,這樣才比較不會太累。」
然後,我們一起發明了一個「五級情緒強度表」,幫助她判斷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退開:

1️⃣ 最低:溫馨談話、玩樂交流
2️⃣ 小波動:有點不開心或輕微挫折
3️⃣ 中等:明顯情緒不悅,但還能理智對話
4️⃣ 高:焦慮、激動,溝通困難
5️⃣ 爆發:雙方情緒飆高,可能變吵或肢體衝突

我說:「如果你跟別人都在五,那可能就不能繼續說下去了,要想辦法先離開現場;但如果你們都還在 1 或 2,那就可以坐下來,好好說話。」
我們舉了很多生活裡的例子,比如同學吵架、排隊時間過長、生氣時丟東西等等,這些都可以練習,當發生的時刻,要在腦中想,現在我的情緒在哪一級?我該選擇高敏感,還是鈍感一點?
研究也指出,情緒強度分級有助於兒童發展自我調節力。學會標記自己的情緒,並不是壓抑,而是建立情緒導航的能力。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我也有一次真正掉眼淚的時刻。
那天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對 Sushi 說:「最近真的好忙。有些我想完成的事情,好像沒有看到明顯的成果,身體跟心理都很累。」

她拍拍我,要我先去客廳休息。過一會兒,我發現她不在身邊,原來她跑去遊戲室,忙了半個多小時。我在外頭提醒她差不多要睡覺了,她抬起頭說:「再給我 20 分鐘好嗎?」我想,反正是假日,也就點頭答應了。二十多分鐘後,她跑過來,雙手捧著一張卡片,是她用手繪與紙黏圖完成的,封面與內頁畫滿了愛心。
她說:「這張送給妳,幫妳充電!」

我看著卡片,抱著她,眼淚就掉下來了。她有點驚訝,小聲問我:「這是開心的眼淚,不是傷心的,對嗎?」
我點點頭:「對啊,我們討論過,眼淚有很多種,這是我感動、開心的那種。」

我們擁抱了一下,一起找了一個特別的位置,把這張卡片單獨擺好。她從小做過很多卡片給我,我通常會收進櫃子裡。她問我為什麼這張卡片單獨擺出來不是放到卡片櫃子裡?
我說:「這不是因為節日、也不是因為不乖挨罵後要彌補什麼,而是你真的有感覺到媽媽現在的心情,主動想幫我充電。這張卡片,是因為你愛我,沒有理由地愛我,所以它超級棒。

如果你也有一個高敏感的孩子,那麼恭喜你。
雖然他們常常會因為過度接收外界訊息而感到疲憊,甚至讓我們這些大人也跟著費心費神;但他們的體貼、觀察力與深度的共感,會讓你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時刻,被理解、被安慰、被擁抱。那是一種不用言語就能相通的親子默契,也是一份比語言更柔軟的愛。

我也想告訴自己,告訴每個媽媽:我們可以哭。
哭,不是示弱,也不是失敗。它只是身體提醒我們「有點滿了」,也可能是「剛剛被愛到了」。
身為媽媽,我們常常要堅強、要理性、要顧及很多人,但也別忘了:孩子也在學習怎麼照顧人,而我們,是他們學習愛與情緒和關懷的第一個對象。

願我們都能允許自己,在愛裡流幾滴眼淚。
那不是脆弱,而是我們的柔軟。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