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與繪本》小孩愛魷魚遊戲,媽媽不用崩潰:關於刺激、人性與我們的影集時光

第一季《魷魚遊戲》是在 2021 年 9 月 17 日播出的,那時候我一看就被這個融合了童年遊戲、創意機關與人性試煉的影集吸引了。雖然劇中那些遊戲來自韓國人的童年經驗,但像是「123 木頭人」、「跳格子」這些元素,也和我們台灣人熟悉的童年重疊起來,配上輕快童趣卻讓人發毛的音樂,那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喚起了我心中那個仍然想玩、仍然好奇、仍然相信遊戲規則的孩子。
我那時就在想,如果有一天 Sushi 長大一點,我會想和她一起看這部劇,一起討論:這些「遊戲」,到底藏了什麼樣的大人世界?

結果沒想到,她比我預期的更早進入這個世界。2024 年,第二季正式上線,那時候她滿六歲不久。我一邊看,一邊被她黏著一起看。一開始我會在她靠近的時候把電視關掉,但後來她站在遠處偷看,然後問我問題。因為她問的問題真的太好了,我忍不住回答她,到最後開始跟她討論起來。後來某天,她靠過來一起看,那次我沒有趕跑她。在可預知的死亡畫面,我會按下快轉鍵直到安全才繼續播放,她完全著迷了。那些個性鮮明的參賽者、不留情面的紅衣人、和花俏多元的遊戲場景,她喜愛的角色號碼,她甚至全都記起來。她開始在紙上畫他們,製作他們的角色卡跟遊戲書,也會突然問我:「為什麼有些人會為了錢做壞事?」「如果是我,我應該選擇退出遊戲。」

她因為這部片,小腦袋開始萌芽了關於人生和哲學的道理。

有些家長聽了會搖頭,「妳怎麼讓孩子看這個?」我目前周遭聽到最小年紀開始看這部劇的,大概是小學二年級。我知道這部影集有爭議、有暴力畫面、有生存焦慮,不是一般家長會在假日跟孩子闔家觀賞的影集。但我從來不是讓她獨自觀看。我陪著她看,一起暫停、一起討論:為什麼有人選擇欺騙?為什麼有人會捨身幫助別人?我們不只是看劇,而是在用劇情練習思考,用角色訓練判斷。

這世界善惡並存,但有沒有一個可能,在這個每日都有新變化的全球局勢下,孩子可以提早開始,學習怎麼做選擇?

對 Sushi 而言,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完全屬於大人世界的寫實劇情,不再是卡通,而是真人角色的情感與選擇。她第一次對劇中的角色產生投射與崇拜,像喜歡偶像一樣喜歡起裡面某一位參賽者。我們今年四月的家庭旅遊也因為這部影集選擇去韓國,她想去看看這些角色生活的國家。她最喜歡的是那位懷孕的女性角色,劇中編號 222。她用不可思議的口吻說:「她肚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贏得遊戲?」我笑著回她:「你別小看一個媽媽為了孩子能激發出的力量,那是一種從內而外、超越生死的愛。」她點點頭,似懂非懂,但我知道,她已經開始感受到什麼叫做情感共鳴,也第一次,透過一位不是動畫、不是繪本、而是活生生的人,去理解母愛的形狀。

除了人性與道德,我也讓 Sushi 看到創意與策略。我跟她解釋,為什麼第二季和第三季其實一起拍,但 Netflix 選擇分開播出,這是內容經濟的策略;為什麼台灣也搭建實境場景讓大家打卡,是在創造 IP 體驗。當我們站在中正紀念堂的巨大跳繩偶下讚嘆時,我跟她說:「這就是一個影集,走進生活的樣子。」她點點頭,眼睛閃著光。我們在中正紀念堂曬著太陽逛了好久,她還遲遲不願回家。到夜色漸晚,她感受到我的體力不支,說:「我還想再走一圈,看看參賽者的照片,也在英熙跟哲秀(故事中的遊戲機關角色)旁邊再站一下,可以嗎?」我陪著她,知道她不只是迷上這個故事,而是在這個混合虛構與現實的旅程中,學會了更立體地看世界。

我陪著 Sushi 跨越了從童年遊戲記憶,到身處大人世界的深沉劇情,看見角色選擇背後的愛與犧牲,也看到創意如何超越螢幕滲入生活。當最後一集播完,我們兩人一起感到失落與惆悵。原來,再喜歡的影集也有結束的一天。最後一集結束字幕跑出來那一刻,我跟她說:「我們要帶著這部戲教會我們的事,往前走,去看看下一個角色的人生故事。」這段旅程,不只是娛樂,而是親子共賞、共思、共感的小小社會課。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問我,這部影集怎麼可以給小孩看?
我會回答:你可以自己先看一遍,然後帶著孩子再看一遍。你知道何時避開血腥的場面,也知道如何帶著孩子,探討關於選擇的智慧。這是讓孩子用最低的風險成本,卻可以獲得人生大智慧的影集呢!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