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與繪本》塑料姐妹與無聲斷交:孩子與大人的友誼課

她是我的「塑料姐妹」。

某天 Sushi 邊吃飯邊聊她在學校的某個同學,她們常常吵架,但不出兩天我又會聽到她們如何一起玩得快樂,她很喜歡跟對方玩。我禁不住問她,你們到底是不是好朋友,怎麼關係每天在變化?她想了一下突然說:「我跟她是塑料姐妹啦!」我一時語塞,不知道該先糾正還是先笑出來,只好問她:「妳知道什麼是塑料姐妹嗎?」她邊笑邊說:「就是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很壞啊!」原來她是在看 YouTube 時學到這個詞,還很得意地用在自己的交友情境裡。

Sushi 是個非常重感情的孩子。當她認定某個同學是「我的朋友」,就會特別珍惜那份關係。每次遊戲時,眼睛總會第一個尋找那個人,彷彿她在心裡畫了一個小圈圈,告訴自己:「我們是一起的」。這種對友情的忠誠和歸屬感,其實很讓人動容,但有時也是一種負擔。也因為這樣,她有時會不安地問我:「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她是不是不跟我玩了?」這些疑問不是佔有,而是她正在學習怎麼處理自己對關係的期待。

某天晚上,我跟她一起重新看了我們都很喜歡的《玩具總動員》。第一集裡 Woody 因為 Buzz 的出現感到不安,擔心自己會被取代,不能再獨佔安迪的愛。我們邊看邊討論,為什麼 Woody 會不開心?Buzz 是不是搶走了什麼?最好的朋友只能有一個嗎?電影的後半,Woody 終於理解了:真正的友誼,是願意讓對方有更多連結的自由;不是只有「你是我的」,而是「我和你,都可以是別人的,也還是彼此的」。

那一天晚上我們聊了很久,我告訴她:友情不是佔有,而是願意在對方的世界裡留下空間,也尊重他走向更多人的勇氣。

「又是朋友又是敵人」:我教她的新詞語 frenemy,其實也是在提醒我自己。

我告訴她,有種關係在英文裡叫做 “frenemy”——friend + enemy 的組合,是那種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又讓你受傷的朋友。她立刻說:「對對對,就是這樣!」

我們一起舉例、討論誰是她的 frenemy,她開始分析哪個朋友總是在不開心時不理她,又會在隔天若無其事地來牽她的手。我邊聽邊覺得很熟悉,這不就是大人世界裡,那些讓我們情緒起伏的友誼模式嗎?

孩子的友情有明亮的破裂,大人的友情卻多是靜靜消失。

我跟她分享,在大人的世界裡,有時候朋友關係不是吵架結束的,而是「靜悄悄地再也沒聯絡」。沒有說再見,也沒有激動的爭吵,只是彼此慢慢不出現在對方的生活裡。也許是某次聚會的缺席、某句話的踩線、特定立場的不同,友情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退出舞台。

孩子之間吵完還會哭著和好,大人之間卻早就學會了不帶感情地說再見。我們不會大聲說出「我再也不跟你玩了」,但我們心裡知道,那份關係已經結束,只是彼此不說破。

在名利場上,友誼薄如蟬翼。我們看過太多「合作結束,友情也結束」的例子,也早就懂得:不是每一份熱絡都能走進內心,不是每一個稱兄道弟都值得深交。真正走過一些風浪後的人,都學會了收斂期待、降低情感投入,甚至把「斷交」這件事,練成了一種冷靜的體面。

友情的底線,是不讓自己委屈。

我告訴 Sushi,人生中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不會太多。有些人能帶來心靈的安定,有些人能在事業上與你並肩前行,也有一些朋友,讓你在相處過程中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一段關係裡什麼都沒有,沒有共鳴、沒有支持、沒有欣賞,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禮貌的距離,不攻擊、不巴結,不再非黑即白。

在孩子的世界裡,友情是熱烈的、純粹的;在大人的世界裡,友情是選擇過後的互相成就與尊重。願我們都能教孩子交朋友,也教他們分辨朋友,因為這門功課,我們也還在生活中持續地學習。

發表留言(無須填寫電子郵件、名稱直接點擊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