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首度攜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推出全新展覽《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雷諾瓦、梵谷等大師之作即將首度在台亮相,讓觀眾近距離感受藝術巨擘的筆觸與靈魂。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大都會博物館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北京故宮、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並駕齊驅,不僅館藏規模驚人,還擁有超過 200 萬件藝術品,亦是紐約旅行時必朝聖的熱門地標;這座跨越百年的藝術殿堂,也是時尚盛會 Met Gala 的舉辦地,完美融合歷史、文化與當代風華,讓人一踏入就被深深吸引。以下六個關鍵亮點,一探這座國際藝壇的真正樣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1.由美國公民發起創建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 The Met)之所以能成為今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殿堂之一,源於 1870 年一群富有遠見的美國公民的共同願景,這群發起人橫跨商界、藝術界與思想界,致力於建立一座能提升國民藝術素養與教育水準的機構。在紐約州議會正式通過法案,支持成立一座兼具教育與娛樂功能的博物館與圖書館,目的在於促進美術研究,並強化藝術在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中的實用性;歷經籌備,博物館於 1872 年在第五大道 681 號正式開幕。

開館初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內容以鐵路職員約翰泰勒約翰斯頓捐贈的歐洲畫作與羅馬石棺為主,他同時擔任首任館長,而藝術家伊士曼約翰遜與出版商喬治帕爾默普特南則為創館的另一核心力量;直到 1873 年博物館更購藏了盧吉帕爾瑪德塞斯諾拉收集的大量賽普勒斯文物,使館藏更為豐富多元。

由於館藏橫跨五千年歷史,涵蓋歐洲古典畫作、亞洲文物、中世紀建築、時尚設計與當代藝術等各大文明精華。除主館外,位於曼哈頓上城的修道院分館(The MET Cloisters)專注展示中世紀歐洲藝術,另曾設有專攻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布勞耶分館(The MET Breuer),該館已於 2020 年關閉,館藏則併入主館整合展出;這座由公民力量所催生的文化地標,歷經超過 150 年依然不斷進化,持續以知識與美感啟發來自世界各地的觀者。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2.「紅磚新歌德式」設計遭批
隨著藏品迅速增加,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初設於第五大道的館舍很快無法容納,短暫遷至第 14 街道格拉斯大廈後,仍不敷使用,直到 1871 年博物館與紐約市協商,獲得中央公園東側土地作為永久館址。新建築由中央公園共同設計者之一的建築師卡爾弗特沃克斯與夥伴 Jacob Wrey Mould 操刀,採用紅磚新歌德式風格設計,當時這種風格在美國仍屬罕見,沃克斯的設計大膽前衛,卻不被當時主流審美接受,甚至被博物館主席批評為「一個錯誤」,認為其外觀過於古怪、已不合時宜。
儘管最初備受爭議,這座建築最終成為博物館發展的基石。如今的大都會博物館已擴展為原始規模的二十倍,佔地超過兩百萬平方英尺,沿中央公園東側延伸四分之一英里,融合歷代擴建的建築語彙,成就一座橫跨古今的藝術殿堂,每年吸引數百萬訪客前來朝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3.號稱擁有「中國佛教雕塑珍藏之最」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規模龐大的中國佛教藝術作品,被譽為中國以外最精采的佛教雕塑典藏,其中塞克勒(Sackler)廳陳列眾多佛像,包含來自山西廣勝寺、面積達 60 平方米的元代彩繪壁畫,以及大量來自山西地區的佛首與雕刻,展現宏偉壯觀的宗教藝術景觀,堪稱東亞佛教藝術的重要窗口。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4.經典鎮館之寶
由於館藏跨越千年文明,有許多經典作品確實值得親眼一見。其中在埃及藝術展區,「獅身人面像」展現了古埃及王權與神性的象徵;而「丹鐸神殿」更是從埃及原地完整搬遷而來,將尼羅河畔的壯麗風景原汁原味重現眼前。亞洲藝術展區的亮點為上述提及的元朝「廣勝寺下寺藥師佛會圖壁畫」,畫面細節保存良好、色彩鮮明,極為罕見;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工藝細緻、彩繪與金飾交織,充分展現古代匠師的高超手藝。

歐洲繪畫部分,巴洛克繪畫藝術代表畫家之一的「林布蘭自畫像」筆觸細膩、眼神深邃,充滿情感張力;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衛的《蘇格拉底之死》則以嚴謹構圖與歷史主題描繪哲人面對死亡的從容。印象派名作也不容錯過,莫內的《睡蓮》、《乾草堆》、《菊花》等畫作色彩斑斕,光影變化如詩如畫,彷彿置身自然之中;而梵谷的《麥田與柏樹》、《鳶尾花》、《戴草帽的自畫像》,則以奔放的筆觸與濃烈色彩,表達他內心的激情與情緒波動。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5.「時尚圈奧斯卡」選址地
每年五月首週登場的時尚盛會 Met Gala,被譽為「時尚界的奧斯卡」,其舉辦地正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場由博物館服裝學院策劃的慈善晚宴,最初為籌措學院營運與展覽經費而設,隨著影響力逐年擴大,如今已成為全球時尚圈最受矚目的年度盛事。
Met Gala 每年皆以一個全新主題貫穿展覽與紅毯,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設計師與藝術家共襄盛舉;今年主題為《Superfine:Tailoring Black Style》,靈感源自 Monica L. Miller 於 2009 年出版的著作《時尚奴隸:黑人優雅主義與黑人流散身份的風格化》,這不僅是紅毯大秀,更是一場藝術、時尚與社會議題交織的文化對話。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6. 全新場館 2030 年開幕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帶來全新「唐氏翼樓」(Tang Wing)擴建計畫,由墨西哥建築師 Frida Escobedo 設計,預計於 2030 年正式開幕。這座展館因慈善家唐騮千(Oscar L. Tang)與其夫人徐心眉(Agnes Hsu Tang)慷慨贊助而得名,將作為展示博物館 20 與 21 世紀藝術珍藏的世界級新空間;此一擴建計畫將為現代與當代藝術館藏提供嶄新舞台,並預計增加超過 70,000 平方英尺、約 50% 的展覽空間,大幅提升展示能量與觀展體驗。

新館設計融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歷史建築語彙、多元藝術館藏與中央公園的自然環境,呈現出古典與現代對話的嶄新美學語境,同時強化無障礙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更規劃了室內外觀景空間,讓眾人全年皆可欣賞中央公園與曼哈頓天際線的壯麗景致,還在五樓新設露台,打造開放、包容、富啟發性的藝術場域,展現博物館將藝術獻給所有人的願景。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必逛亮點 7.首度攜故宮打造新展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度攜手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時藝多媒體,於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共同呈獻《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為該館整修完成後的首檔開幕大展,也象徵兩大博物館史無前例的合作正式啟動。

本次展覽由大都會博物館精心策劃,精選來自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捐贈典藏中的 81 件珍貴繪畫與素描作品,跨越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涵蓋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中葉的藝術風貌,眾人將能一睹雷諾瓦、梵谷、塞尚、馬諦斯、高更、秀拉、畢沙羅等 38 位西方大師的經典之作,深入欣賞他們筆下對「身體姿態」、「人物肖像」、「自然風景」、「鄉野都市」與「水岸意象」的細膩詮釋;展覽更納入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與蘇珊瓦拉東等女性藝術家之作,突顯女性創作者在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角色,這不僅是台灣民眾首次有機會零距離欣賞大都會館藏名作,也是一次橫跨時代與文化的藝術對話。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x 國立故宮博物院《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活動資訊
展期:6/14 -10/12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 – 17:00 (最後入場時間 16:3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一樓特展廳(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 221 號)
線上購票:https://mediasphere.com.tw/exhibitions/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