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難斷夜子時?淺談遇到「子時」出生者,該如何論命(下)

接續前篇文章。下圖為貞觀十四年的陽曆與農曆對照表:

引用自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 722 年—公元 2200 年)網站

從上圖可以看到,當時的曆法:

一、冬至事實上,應該是 640 年 12 月 18 日,但唐代誤算為 640 年 12 月 19 日。

二、朔月在 640 年 12 月 18 日 23:38。

節氣,對古人而言較難計算準確,因此李淳風的認知中,冬至在 640 年 12 月 19 日。

朔月,對古人而言較易計算,因為觀測月亮,相對容易,因此李淳風對朔月計算,與現代相同,在 640 年 12 月 18 日 23:38。

複習一下,李淳風言:「十一月當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以減餘稍多。子初為朔,遂差三刻。」

意思是,李淳風認為,冬至,與朔月,是「同時」出現在十一月甲子日,亦即,都是 640 年 12 月 19 日。

但事實上,李淳風觀測到的朔月是在 640 年 12 月 18 日 23:38;冬至在 640 年 12 月 19 日。

對李淳風而言,12 月 18 日 23:38,等同於 640 年 12 月 19 日。因此李淳風認為:過了 23:00,就是新的一日;否則李淳風不可能說朔月與冬至同一日。

所謂「孤證不立」,其實《新唐書.曆志一》就有談到:

高祖受禪,將治新曆……為「戊寅元曆」。……所可考驗者有七,曰:「唐以戊寅歲甲子日登極,曆元戊寅,日起甲子,如漢太初,一也。……命辰起子半,命度起虛六,符陰陽之始,六也……」高祖詔司曆起二年用之。

簡單翻譯如下:

唐高祖接受隋朝之禪讓,將頒布新的曆法……名為「戊寅元曆」,(此曆法)可以經過檢驗的理由有七個,原因是:「唐在戊寅年甲子日登基,因此唐曆年開始於戊寅,日開始於甲子,和漢朝太初曆一樣,是原因一。……此年之始起於十一月中間,剛好也符合子位,符合陰陽變化的開始,是原因六……」唐高祖下令此曆在登基第二年時使用。

意為頒布曆法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該年的冬至,剛好在子月(十一月)的中間,剛好是陰陽交替的開始。讓我們看看當年的曆法如下:

引用自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722年—公元2200年)網站

從上圖可以看到,丁丑年的冬至(傳統有冬至即為新年之說,因此丁丑年的冬至,亦可視為戊寅年的開始),在 617 年 11 月 19 日,這天是農曆十一月十六日。

配合前引:「命辰起子半。」這裡的子半,即為子月十一月冬至之意,可見「子半」是用來談「十一月中」,亦可指「冬至」,絕非「子時中間」。

其實,從諸多古籍,亦常提到「子半」,也都是「冬至」之意,如《易學啟蒙通釋》言:「嘗因邵子冬至子半之說……」;《易像鈔.卷三》:「冬至子之半。」;《周易象辭.圖學辯惑》:「冬至,復卦一陽生子半……」由此可見,「子半」在古代常被指稱為「冬至」,並非「子時中間」之意。

結論

從以上諸多文獻以及文意均可證明:「子半」一詞,常指稱為「冬至」,並非子時切半──早子、晚子。而李淳風本人也認同「子時換日」。只能說,文章解讀,應全文審視,切莫斷章取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