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的痛,才讓我真正感同身受。
這兩週,我的背和腰椎痛得讓人難以忍受。每天清晨醒來,從床上起身的那一刻,總要用盡各種奇怪的姿勢,才能緩慢爬下來。
這讓我想起一位好朋友。她從小因為脊椎手術,長期活在病痛中。過去聽她說時,我總是心裡一陣同理的難受感,但那種「共情」仍然隔著一段距離,我懂她很不舒服,卻無法確切想像那是什麼感覺。直到這次,我的身體自己發出警訊,我才忽然意識到,啊!原來她的日常,大概就是這樣的痛,甚至可能更深。
同理心,往往需要我們親身經歷,否則再多都只是停留在想像,缺少真正的重量。
Sushi 的 9 分與 5 分
於是我帶著這份感觸,昨晚和 Sushi 開始談起同理心。
上週末,我必須參加一場社團活動,不適合帶她同行。我臨時請大學同學在假日家庭外出時一併帶上她。晚間活動結束,我去接她。她見到我時淺淺的微笑,拉著我的手,立刻回頭跟我好朋友一家道別。
上車後我問:「今天好玩嗎?怎麼這麼快就想回家?」
她說:「有 9 分好玩,但因為想媽媽,只剩下 5 分。」她還補充,好朋友的小孩會因為媽媽跟我講太多話而吃醋,那一刻,她更想我了。
那句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的真心。快樂可以真實,但想念更深層,它會在笑聲裡拉走幾分的滿足。
回到宜蘭農場的時間點,學會站在別人立場
我想到前陣子我們去宜蘭探望親戚,帶著兩個年齡相仿的堂姐妹一起去農場玩。Sushi 非常喜歡她們,玩得特別開心。但當我一路牽起堂姐妹的手怕他們走散時,她的臉最後終於隨著時間過去而垮了下來。
回到現在,我用這件事和她討論。我說:「你很喜歡堂姐妹對不對?」她點頭。
「那為什麼當時你卻生氣?」她想了想,小聲說:「因為最喜歡媽媽,不希望媽媽太愛別的小孩。」
我立刻和她討論:「所以這次哥哥吃醋,其實不是因為不喜歡你,而是因為他最愛的媽媽被分心了。他只是害怕媽媽的愛被稀釋。」
她聽完,點點頭,同理就在這一刻注入了她的心,像魔法一樣,讓她的小疙瘩慢慢褪去。
同理心的真相
同理心,不只是「我能想像你的痛」,更多時候,它是「我回想起自己最深刻的情感,套用在你的經驗裡」。
我的背痛,讓我終於明白朋友的煎熬;Sushi 的吃醋,讓她開始懂得別人守護母愛的渴望。
我們總以為同理心是想像的結果,其實它常常來自記憶:當我想起自己也曾痛過、愛過、失落過,就更能理解你。
而這種理解,並不一定能讓我們完全代替他人承擔什麼,但它能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會更柔軟,更願意給出耐心,不急著批評,也不輕易忽視。正如 Sushi 從「只想獨佔媽媽」的心情,慢慢學會去體會朋友小孩的失落;而我從一個旁觀朋友病痛的人,變成了真正懂得那份無力與折磨的同伴。同理心的價值,不在於消除距離,而在於縮短冷漠。當我們因為曾經的經歷,而更靠近別人的處境時,這份靠近本身,就是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