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混久了,大家對「AI」這個詞或許早已見怪不怪,甚至懷疑它是不是被用爛了。但當 AI 從手機、電腦走向我們的臉上——以智慧穿戴裝置的形式出現時,仍然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全新推出的「小米 AI 眼鏡」(Xiaomi AI Glasses)就是這樣一款具備語音翻譯、拍照錄影、智慧家電控制等功能,看似低調,實則野心滿滿,不再只是讓你「看得清」,而是讓你「看得懂、看得遠」。
小米 AI 眼鏡亮點 1.從拍攝到翻譯一鏡到底
小米 AI 眼鏡最直觀的亮點是拍攝功能,配備 1200 萬像素主鏡頭,支援 2K 等級錄影,還加上 EIS 電子防抖技術,不管是旅行還是日常生活紀錄,都能穩穩捕捉第一視角畫面。透過語音或鏡腿按鍵即可啟動拍攝,更能與小米手機協同使用,支援抖音、B 站、微信直播一鍵切換視角,對於 Vlogger 來說幾乎是夢想成真。


而實時翻譯則是這副眼鏡另一個關鍵技能。支援中英日法等 10 種語言互譯,只要打開 App 啟用「同聲傳譯」,立刻就能做到邊聽邊譯,在國際會議或出國旅行中非常實用。加上即時錄音轉寫、會議記錄自動分類成議程摘要、重點與任務分配,讓職場人能夠真正『邊開會邊放空』,會後看 AI 整理就好。
小米 AI 眼鏡亮點 2.「小愛同學」進化版
內建的「超級小愛同學」是 AI 眼鏡的核心,它不只是語音助理,更像一個隨身百科全書。無論是拍下植物詢問名稱、辨認車型品牌,還是識別餐點熱量自動記錄至 App,小米眼鏡的圖像識別能力算是目前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配合語音指令,還能控制米家設備、調整空調、接聽電話、播音樂,就算手上忙著煮飯,也能喊一聲小愛同學來搞定一切。

小米 AI 眼鏡亮點 3.音質舒適、防漏音設計
音樂播放方面,小米 AI 眼鏡搭載雙揚聲器立體聲系統與逆聲場防漏音設計,音質雖稱不上驚艷,但在人聲清晰、旋律舒適的基礎上,應付日常聽音樂、刷短影音已是綽綽有餘。辦公室音量開到 50% 以下,周圍基本聽不到聲音,完美實現「無耳機也能偷聽歌」的小確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智能感應功能——透過鼻托內的感應器,自動實現「戴上播放、拿下暫停」,佩戴者說話才會啟動語音識別,提升準確性也降低干擾。
小米 AI 眼鏡亮點 4.配戴輕盈、續航實用
重量僅約 40 克,小米 AI 眼鏡的佩戴舒適度比許多普通眼鏡還要優秀。長時間戴著工作、滑手機、或是在咖啡廳邊等人邊追劇,鼻梁不酸、耳朵不痛,幾乎無感。續航方面也算亮眼,官方標示典型場景可使用約 8.6 小時,實測從早到晚音樂播放、查資料、接幾通電話完全撐得住,中途邊充邊用也不影響工作學習,對經常在外奔波的人來說,續航不再是焦慮來源。

網友實測小米 AI 眼鏡優點
小米 AI 眼鏡是一項真正突破性的嘗試,它不只是單純「能聽歌的眼鏡」,而是一款將 AI 助手貼近日常生活、真正落地的穿戴設備。無論是翻譯外文、拍攝 Vlog、記錄會議、查詢知識,甚至控制智能家電、掃碼完成支付,許多原本只存在於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如今透過這副眼鏡都能實現。它的設計不僅強調功能整合,更將未來感技術變得可用、可戴且實用。
在硬體配置上,小米 AI 眼鏡被外媒認為在與 Meta Ray-Ban 等競品的較量中展現出明顯優勢,包括僅重 40 克的輕量設計、263mAh 電池、長達 8.6 小時的續航力,以及僅需 45 分鐘即可完成快充的高效續電能力。此外,搭載 Sony IMX681 1200 萬像素感光元件,支援穩定的 2K/30fps 錄影效果,無論是旅行拍攝或第一人稱實況直播,畫質與穩定度都具備競爭力。

音訊系統方面,眼鏡內建五組麥克風與開放式立體聲揚聲器,透過骨傳導與降噪設計,有效抑制聲音外漏,實測中即使在辦公室環境中也能做到「只聽自己不打擾他人」,大幅提升了日常使用的隱私感與舒適度。
鏡片則採用少見的電致變色技術,可在 0.2 秒內完成四段調光,靈活應對室內外光源變化,兼具時尚感與實用性。而在功能生態上,小米 AI 眼鏡與自家系統深度整合,支援米家語音操控、與手機相機協同直播第一人稱視角、以及語音掃碼支付等智慧應用,不僅提升生活效率,也進一步擴展了智能穿戴設備的使用邊界。

網友實測小米 AI 眼鏡缺點
當然,小米 AI 眼鏡並不是沒有缺點。作為一款主打性價比的消費級AI穿戴裝置,它在功能創新上確實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卻也暴露出不少尚待打磨的細節,從外觀材質、使用穩定度到軟體優化,都還有進化空間。它或許不是所謂的「終極智能眼鏡」,但絕對是多數人踏入 AI 生活的最佳入門選擇。
具體來看,實測與開箱評論指出了幾個較為明顯的缺點。首先是影像畫質部分,雖然支援 2K 錄影,但畫質仍屬中規中矩,尤其在強光環境下細節呈現不夠細膩,與高階相機相比仍有差距。其次是外觀質感問題,不少使用者反映鏡框與鏡腿偏厚,整體材質塑料感明顯,不若 Meta 或雷鳥等品牌來得精緻,且過厚的邊框設計甚至可能在佩戴時影響視野與呼吸舒適度。

在使用體驗方面,充電方式亦不夠人性。雖具備 45 分鐘快充功能,但因採用側插式 USB‑C 設計,眼鏡無法直接放入盒中充電,造成使用上的不便,長期使用也可能影響充電孔壽命。同時,軟體穩定性仍有明顯提升空間,例如語音指令在嘈雜環境中易出現識別錯誤,翻譯功能偶有中斷或延遲情況,更有用戶反映 AI 助手的回應雖有顯示在 App 中,但眼鏡卻未能同步發聲,影響整體體驗流暢度。

在鏡片選擇方面,小米 AI 眼鏡支援標準近視鏡片客製化服務,使用者可透過線上下單或至合作門市驗光配鏡,不過目前度數僅支援最高 600 度,對於高度近視者仍略感不足。另外,電致變色版本因技術限制尚不支援度數鏡片搭配,若想同時擁有變色功能與矯正視力,目前只能選擇相互替代的方案。

至於購買與支援方面, 根據官方資訊小米近期僅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此款 AI 眼鏡,尚未開放台灣、歐美、日本等地區發售,故海外用戶若想入手需透過代購渠道,且在售後維修、保固適用性等面向仍存在不確定性。小米 AI 眼鏡是一項充滿潛力的新品,功能豐富、整合度高,也確實實現了多數人對未來穿戴科技的想像。但若你重視質感、穩定度與配戴彈性,那麼這副眼鏡仍屬於「試水溫」型產品,是否入手,端看你對科技探索的熱情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