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我發現 Sushi 有幾次讓我心頭冒火的「逆反行為」。早上出門前,她有一套習慣流程:喝水、上廁所、洗臉,最後穿鞋。我曾經提醒過她,穿了鞋就不要再回客廳玩,幾次制止後她其實已經改善了。但有一回,我還是忍不住又多提醒了她一次,結果她一邊穿著鞋,一邊故意把一隻腳踩回玄關外的客廳地板,還挑釁地看著我。那個瞬間我怒火值拉滿,忍不住狠狠罵了她一頓,兩個人氣呼呼地出門。還有一次放學回家,我才剛提醒她要洗手,她就故意拖拖拉拉地晃來晃去,最後乾脆假裝忘記。我知道她不是忘記,而是「有意」不做。
這些明知故犯的行為,讓我開始問自己:她是真的調皮,還是另有原因?
後來我靜下心回想,這些行為其實不是純粹的叛逆,而是她在對抗「不是我自己決定要這麼做」的狀態。當我還沒開口,她正打算去洗手、準備穿鞋;一旦我開口提醒,行為就變調了。這讓我想起自己與媽媽的互動,有些事我明知道該做,但她一說,我反而故意不做。沒錯,即使到這個年紀,跟父母相處時,我們還是常常回到了青春期那可惡的模樣。也許,孩子內心不是不懂什麼是對的,而是不想讓「我做這件事」變成「因為你說了我才做」。許多親子心理學者也提過,當一個孩子缺乏選擇權與被尊重的空間時,逆反行為其實是在說:「這是我的權利,而不是你的命令。」而我們大人,每天說著「快去寫功課」、「去洗手」、「別再摸了」,其實一不小心,可能就是一種對自我決定權的侵蝕。
錯兩次被老師罵,就開始長記性,為自己負責了。
Sushi 每週三要上正音課,我已經提醒她很多次,課本要自己收好放進書包。某個週二晚上,我看到她沒把正音班課本放進書包,我開口提醒,她態度很差,當耳邊風。到睡前鎖門我去看了一眼她的書包,仍舊沒有課本,我很想再開口,但硬是把話吞了回去。結果隔天她真的沒有帶,被老師當眾提醒。回家之後我得意洋洋地說,被罵了吧!下週看你敢不敢再忘記!到了隔週二,其實我覺得她隱約想起這件事,但不願在我面前乖乖去把課本收到書包。隔天出門我忍耐不提,她也大膽地又不帶課本,連續的兩週,果然老師生氣了。放學回家她跟我說:「媽媽我今天被老師罵了。」吞下「我早就提醒過你了」的這句話,我只說:「我有提醒你,要自己為自己的東西負責。」那次之後,她每週二晚上都會主動把正音課本放進書包,還會自豪地對我說:「這次我有帶喔!」那次的經驗,好像比我每天提醒一百次都更有用。因為她不是為了「不被罵」而做,而是她記得那種丟臉的感覺,也記得這是她該負責的事情。
孩子的內驅力,並不是靠一次又一次的提醒養成的,而是來自於他「相信這是我該做的」,更重要的是「我可以自己做得到」。心理學家 Alfie Kohn 曾說:「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時,他們會更願意參與規則的制定,而不是只為了取悅大人。」真正的責任感,不是從聽話開始,而是從擁有選擇開始。作為父母,我們其實一直在學習一件很難的事,如何在不干預的情況下陪伴,如何讓孩子在「試錯」中長出自律。我不會放棄提醒她什麼是對的,但我學著把「提醒」變成「選擇的空間」,讓她自己成為那個做出決定、並為後果負責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