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設計週】GUCCI 特展《竹藝邂逅》3 大亮點揭密:受 Bamboo 1947 包啟發、7 位藝術家詮釋竹材美學

2025 米蘭設計週期間,GUCCI 攜手 2050+ 創意團隊及其創始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共同策劃《竹藝邂逅》特展,致敬竹材在品牌設計史與美學基因中的永恆印記。展覽將於 2025 米蘭設計週期間,在 16 世紀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的絕美建築群中登場,匯聚全球當代設計師與藝術家以突破性手法重新演繹竹材的創意之作。

▲ GUCCI 2025 米蘭設計週推出特展《竹藝邂逅》。圖片來源:GUCCI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亮點 1. 受經典 Bamboo 1947 包啟發

《竹藝邂逅》的靈感源自 GUCCI 於 1940 年代中期開創的工藝革命——當時品牌首度將竹材運用於手提包握柄設計,經典的 Bamboo 1947 包款由此誕生。此後數十年間,竹元素躍升為品牌最具代表性的設計符碼,其意義遠超越單純的裝飾細節。在 GUCCI 的歷史長河中,這種材質串聯起藝術、文化與設計的多重維度,不斷衍生嶄新內涵。本展覽即立足於此深厚傳統,探索竹材跨越時空的演進軌跡。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亮點 1. 受經典 Bamboo 1947 包啟發。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亮點 1. 受經典 Bamboo 1947 包啟發。圖片來源:GUCCI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亮點 2. 由跨領域策展團隊操刀

建築師暨策展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 的創作橫跨科技、政治、設計與環境實踐領域,他曾為 OMA 建築事務所合夥人,專注於策展、舞台美術與建築保育,並於米蘭創立跨領域團隊 2050+,將空間視為媒介,而非終極目標。工作室的重要項目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俄羅斯館《Open》、蒙特利爾 CCA 建築中心《外送騎士解剖學》、柏林 HKW 藝術中心《故事之海》展覽設計,為奧斯陸國家博物館設計的《柱廳》,以及聖加侖 Multertor 歷史建築改造等。團隊透過裝置、影像與建築介入,持續探討當代社會的物質性辯證。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建築師暨策展人 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策展團隊 2050+。圖片來源:GUCCI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亮點 3.全球藝術家齊聚

  • 藝術家 ANTON ALVAREZ

瑞典智利裔藝術家 Anton Alvarez 以顛覆性的家具和物件創作著稱。他的作品融合科技創新與傳統工藝,挑戰重力感知,並突破物理限制。Alvarez 擅長設計自製工具和生產系統,將其應用於雕塑與建築創作,展現工匠與工程師的雙重特質。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ANTON ALVAREZ。圖片來源:GUCCI

在作品《1802251226》中,Alvarez 利用竹材的纖維韌性構築出層疊結構,將力學轉化為視覺語言。結構與視覺在作品中互為依存,形成崩塌與穩定之間的微妙平衡。他的創作強調「材質決定形態」,竹材與水作為自然力量的象徵,反映人類對有機形態的持續探索。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ANTON ALVAREZ 作品《1802251226》。圖片來源:GUCCI
  • 藝術家 DIMA SROUJI

巴勒斯坦藝術家 Dima Srouji 透過玻璃、文本與檔案等媒介,探索文化遺產在衝突區域中的心理空間。她的作品曾展出於威尼斯雙年展、伊斯蘭藝術雙年展、V&A 博物館等,並被 Stedelijk 美術館、MIT 等機構收藏。作為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她現任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城市設計教授。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DIMA SROUJI。圖片來源:GUCCI

Srouji 的《Hybrid Exhalations》系列融合竹編器皿與手工吹製玻璃,展示了兩種不同工藝的對話。她從全球蒐羅匿名工匠的竹籃,並與位於耶路撒冷與拉姆安拉之間的 Twam 玻璃匠人合作,讓巴勒斯坦的玻璃元件與竹籃結合,創造出一種脆弱與堅韌並存的詩意效果,展現出緩慢冥想與瞬間直覺的交匯。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DIMA SROUJI 作品 《Hybrid Exhalations》。圖片來源:GUCCI
  • 藝術家 KITE CLUB

荷蘭設計團體 Kite Club 由產品設計師 Bertjan Pot 與靜物攝影組合 Scheltens & Abbenes 共同創立,致力於風箏的當代詮釋。其作品《Thank you, Bamboo》以現代材料如防撕裂尼龍和塑料膠帶結合傳統竹骨,向竹材的強韌與輕盈致敬,並探索風箏製作與日常物件的融合。展場特設旋轉竹竿機械裝置,模擬無風環境中的氣流,讓風箏在修道院中庭自由舞動,演繹出風的無形力量。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團體 KITE CLUB 設計師 Bertjan Pot。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團體 KITE CLUB 攝影組合 Scheltens & Abbenes。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團體 KITE CLUB 作品《Thank you, Bamboo》。圖片來源:GUCCI
  • 藝術家 LAURIDS GALLÉE

奧地利設計師 Laurids Gallée 擅長將民俗元素轉化為現代材質的語彙,作品在功能與藝術之間游走。《Scaffolding》系列靈感來自竹製施工架,運用樹脂封存竹材的動態瞬間。拋光細節與深藍色調強化了作品的靜謐感,負空間則軟化結構的線條,營造出沉浸與浮現的視覺節奏。作品刻意模糊功能界限,讓觀者自行詮釋其意涵。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LAURIDS GALLÉE。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LAURIDS GALLÉE 作品《Scaffolding》。圖片來源:GUCCI
  • 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

法國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米孟菲斯派創始成員,1987年轉向繪畫創作。其作品《PASSAVENTO》受亞洲屏風啟發,設計了四組可移動竹製隔屏,並部分鑲嵌巨幅竹影絲綢簾幕。竹材的原始管狀質感與精緻緞面的對比,展現粗獷與奢華的獨特質感,並呼應她近期對直線構成的探索。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NATHALIE DU PASQUIER 作品《PASSAVENTO》。圖片來源:GUCCI
  • 藝術家 SISAN LEE

韓國藝術家 Sisan Lee 擅長將自然素材融入當代設計,作品融合原始與現代感。《Engraved》系列以韓國「減法美學」為核心,Lee運用鋁鑄技術間接表現竹韻。陽刻竹紋反射流光,磨砂底面強調虛實對比,將金屬表面轉化為當代的水墨「留白」精神載體。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SISAN LEE。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 SISAN LEE 作品《Engraved》。圖片來源:GUCCI
  • 藝術家 the back studio

都靈與孟買的雙人組合 the back studio 擅長將工業製程與傳統霓虹工藝結合。作品《bamboo assemblage n.1》探討竹材與冷陰極光的共生可能。天然竹材的快速生長與高科技硬體並置,挑戰工業時代的計劃性報廢,並提出對永續技術的未來想像。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雙人組 the back studio。圖片來源:GUCCI
▲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藝術家雙人組 the back studio 作品《bamboo assemblage n.1》。圖片來源:GUCCI

GUCCI 特展《竹藝邂逅》活動資訊

日期:4 月 8 日至 13 日
地點:蘭聖辛普利西亞諾修道院
線上預約:https://bookingtool.globaltech.gucci/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